![]()
01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9年,还在中学看大门的父亲突然在家庭群发了一张合照,十余位桑榆末景的老人并排而立,完成了一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重逢。
照片中的老人,皆为76届校友,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时隔43年,大家还能齐聚一堂,再话同窗之谊。
打那以后,他们的联系逐渐增多,时常聚餐、出游,俨然一番乡村老年团的面貌,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给父亲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生气,话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有段时间和父通话,他总要给我讲点老友们的新闻,比如某某男同学抱上了孙子,某某女同学又去国外旅游,又或者某某同学已于几年前去世……
我渐渐觉得,这场迟来的重逢,意义远不止怀旧,更像是人生步入晚年后,老人们自发组建起的一个生命共同体,他们彼此见证,彼此温暖,共同面对加速袭来的衰老、病痛与别离。
02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夫妻的故事。
听父亲说,他们两人上学那会就互相有意,但在那个年代,校园恋爱根本不被允许,教室里,大家都是分开坐,男生坐一边,女生坐一边,中间仿佛隔着楚河汉界。
平常除了文化课,学生还要参与学校建设,拉土、除草、平整操场,那是他们唯一能「合法」接触的机会,但受制于思想观念的保守,大家的交流非常有限,总担心和异性多说一句话就被同学起哄,被老师批评。
不禁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郝红梅的初次相遇,两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因为最后去拿属于自己的黑面馒头,在饭场有了一次无声照面,眼神交汇的刹那,立马就读懂了彼此的境遇与尊严。
那个时候年轻人的喜欢,是欲言又止的克制,也是余光的千言万语。
小说里孙少平和郝红梅最终没走在一起,但现实中,同班同学走在一起的不在少数。听父亲说,当年毕业后,他们班有五六对修成正果,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那对夫妻。
两人同舟共济三十余载,恩爱有加,知晓他们婚姻的无一不羡慕他们的幸福,可惜世事难料,在他们那次聚会的三年前,女方患病离世。
后来大家感慨,或许是他们太幸福,连老天都嫉妒了。
03
相比父亲,在我的中学时代,校园环境要宽松许多,操场、食堂甚至教室,常常能见到手拉手的情侣。
这些青涩懵懂的恋情,除了少部分终成眷属,其余大多无疾而终,有些人当初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却成了别人嘴中的「黑历史」,连对方名字都不愿提起。
但是最近这两年,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迟迟找不对象的人,兜兜转转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初高中同学的圈子里。
不得不说,缘分这件事,有时候就像捉迷藏,你找遍天涯海角,最后发现要找的人,一直藏在最开始的地方。
我身边有个女同学就是这样,她高中时和一个男生谈了一段短暂的恋爱,后来分手,这些年,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根本无力关心婚事。
可家里人等不及了,频繁安排相亲,有年过年连续相了七八个,要么男方看不上她,要么她看不上男方。
心力交瘁和我吐槽:见了那么多男的,没想到还是高中那个最好。
得知两人多年没有联系,我鼓励她可以试着重新接触一下,结果一问,男生也迟迟没有婚娶,后来两人又走在了一起,前段时间,步入了婚姻殿堂。
04
听过一句话:爱情里,出场顺序很重要。
以前我对此深信不疑,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比起出场顺序,出场的时间节点更重要。
顺序只是先来后到,而节点,关乎你是否准备好了,对方是否也刚刚好。
太早遇见,容易错过,太晚遇见,多是凑合,不早不晚的节点,需要一点运气缘分,也需要两个人的成熟和成长。
心理学上有个「生命周期理论」,说的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二十岁追求激情,三十岁渴望稳定,四十岁看重陪伴,爱情能否结果,通常取决于相遇的时间节点是否与彼此的生命节奏同频。
老同学之所以容易修成正果,正是因为他们往往能在彼此都准备好的时间节点上重新相遇。
既拥有共同的过去,又恰好在当下同频,这样的缘分,堪称完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