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情、婚姻、家庭,还真是千人千面,各种版本的故事都有。不过,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相爱时,“夫妻本是同林鸟”;不爱时,“大难来时各自飞”。这就是爱情、婚姻、家庭的一体两面,既有浪漫满屋,又有一地鸡毛。其实,真正体现爱情、婚姻、家庭涵养的,是离开之后得所作所为。
古往今来,无论是奋不顾身的爱情,或是父母之命的婚姻,还是相濡以沫的家庭,最初的相遇原本是美好的。只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最终实在走不下去的也时常发生。在爱的世界里,“不将就”,不必委曲求全,即便在古代,也有休妻、和离、休夫这样的“爱情故事”,这其中的秘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第一、休妻
在古代,一些有地位的男性,能够三妻四妾,这也为后宅争斗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婚姻断续提供了基础。由于古代受“三从四德”的影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难以一碗水端平。
![]()
有道是“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即便是在古代,休妻也不是说休就能休。而古代休妻,也要“有法可依”。而这个“法”就是影视剧中常提到的“七出”。如果女子犯了“七出”,男子有权休妻。在古代,“休妻”一般都带有“强制”性质,也就是说只要女子在夫家出现了“七出”之事,无论女方是否愿意,男方均可提出休妻。
那,什么是“七出”呢?《仪礼·丧服》中就提到了“出妻”的概念,但并没有详细“出妻”的规范,而在《大戴礼记·本命》中,详细记载了“七去”(也就是“七出”)的内容,也就是“不顺父母”(不孝敬公婆),“无子”(不孕绝育),“淫”(与他人通奸),“妒”(凶悍嫉妒),“有恶疾”(严重的疾病),“多言”(乱嚼舌根、搬弄是非),“窃盗”(偷东西)这7项。
古代的休妻,如果这个女子没点本事,可能后续也会过得不好,生活一地鸡毛。所以,《大戴礼记·本命》中提到了“三不去”,哪怕犯了“七出”,但符合“三不去”的,夫家不可休妻,否则不仅要“杖一百”(打一百大板),还要“追还合”(追求前妻求复合)。那么,什么是“三不去”呢?也就是“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前贫贱后富贵”(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
![]()
第二、和离
在传统文化里,一直都倡导“以和为贵”,所以古代离婚的时候,也有双方“协议离婚”的,这就是古代的“和离”。提到“和离”,可能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人赵宗敏所写的“放妻书”,全名《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其中著名的两句话就是“解怨释结,更莫相憎”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中,哪怕是写的“离婚协议”,但却写得温柔缱绻、浪漫煽情,“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这美好的祝福,都让人忍不住不想分开。不仅如此,夫家还要将“三年衣粮”,“便献柔仪”,真可谓是感恩遇见,珍重再见。最后的最后,还要“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是不是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第三、休夫
在古代,“休妻”和“和离”是比较常见的,但“休夫”却不太寻常,当然,诚如现代的一些古装短剧中,动不动就是女主是女将军或者长公主放弃功名嫁与心上人,回家发现丈夫另娶,女主愤怒的“休夫”。
![]()
不过,在古代,也有“休夫”休得很有水平的,比如《宋初留盈放妻书》,这看上去是“放妻书”,实际上是“休夫书”。其中一句“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可谓是好聚好散的点睛之笔。
有道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要爱就爱得轰轰烈烈,不爱就好聚好散。如果真的不爱了,就不要去打扰,诚如《生日礼物》所唱的那般,“分手后就不要再联络,让彼此都快乐……”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