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几个词一听就让人难受——睡不着实在是太折腾人了!甚至还有不少朋友因为睡眠总是不好,身心俱疲,直接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那么睡不好就等于失眠吗?到底怎么才能睡得更好呢?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关于失眠的误区和对付失眠的小妙招。
![]()
![]()
![]()
![]()
什么是失眠呢?
失眠,在医学上被严格定义为一种因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早醒导致的睡眠质量与数量不足,进而引发日间功能损害的临床疾病,当这些症状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且排除其他睡眠、躯体及精神障碍时,即可被诊断为慢性失眠。
![]()
具体症状包括:
- 入睡困难:
- 卧床后超过30分钟(儿童/青少年为20分钟)仍无法入睡。
- 睡眠维持困难:
- 夜间醒来超过两次,且每次清醒时间超过5分钟(中青年);或总觉醒时间超过30分钟(老年人)。
- 早醒:
- 比预定起床时间提前30分钟或更早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
- 睡眠质量差:
- 主观感觉睡眠浅、多梦,即使睡眠时长正常,也感觉不解乏。
睡不着就是失眠吗?
说到失眠,很多朋友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不就是睡不着吗”!日常生活中也许这样理解没错,但是,偶尔几次睡不着的话并不一定是失眠,严格意义的失眠要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患者对自己的睡眠质量周期性感到不满,如每周有两到三次睡不着并持续三个月。这种因素因人而异。如果你每月经历一次睡眠困难,且确实对你造成影响,那也可能是失眠问题。
二是患者太过在意睡眠,且被睡眠问题所困扰,变得容易愤怒、心烦意乱。有时候通过记录会发现患者睡眠质量尚好,但患者自己认为睡眠很糟糕。
![]()
简单通俗地总结一下,所谓失眠,并非单指人们无法入睡的状态,而应包含以下两大要素:
1.渴望睡觉却睡不着。
2.非常在意无法入睡这一问题。
为什么要先厘清失眠的定义呢?这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睡眠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对“失眠”理解有误,并为此过于恐惧和担心:
“我担心如果睡不着,我会出现健康问题。”
“我害怕如果夜晚睡不着的话,我会觉得孤独和无趣。”
“我担心第二天不能正常工作,担心自己难以在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精力。”
“我发现只要睡不着,其他健康问题和身体疼痛就会加剧。”
实际上,有的人确实会偶尔睡不着,但他们并不把这当作什么大事,更不会把这直接看作“失眠”,这样的好心态非常有助于避免失眠。简单地说,接受失眠这个事实,你可能睡得更快。
![]()
![]()
![]()
失眠的病程分类与鉴别诊断
![]()
1
病程分类
![]()
![]()
![]()
失眠按病程可分为两类:
①急性失眠
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多由应激事件触发,如考试、失业等。
②慢性失眠
持续时间3个月及以上,且每周至少有三个晚上受到影响,需要专业干预,且易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
2
鉴别诊断
![]()
![]()
![]()
![]()
失眠并非孤立存在,它可能与多种情况混淆,因此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改善入睡小tips
养成健康睡眠习惯不可少针对睡眠障碍,临床上主要采取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面,一是要养成科学、健康的睡眠习惯,包括:
(1)下午3点之后,避免接触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
(2)睡前不要饮酒;
(3)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可优先选择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调动全身肌群运动,每天运动半小时以上。
(4)晚饭早点吃,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避免饱餐;
(5)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6)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临睡前尽量少看电子设备,不做兴奋性脑力劳动,不看易引起兴奋的书刊;
(7)卧室环境应黑暗、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温度;
(8)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管何时入睡,应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9)午睡最多半小时,避免日间多次小睡。
二是采取放松疗法,以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在肌肉放松的同时达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舒展,以便尽快进入睡眠的状态,其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放松疗法初期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环境要求整洁、安静。
(1)渐进性肌肉放松:先紧张你的肌肉,保持10秒,注意这种紧张的感觉;紧接着使紧张的肌肉彻底放松5~10秒,并体会放松时肌肉有什么感觉。每部分肌肉一张一弛做两遍,然后对感到未彻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训练,每天坚持练习2~3次。
(2)冥想:穿舒适的衣服,花几分钟做一些伸展运动,选择一种舒适的坐姿,躯干挺直,骨盆前倾,肌肉放松,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均匀。可在脑海中模拟一个宁静的场景,逐渐探索,直到获得完全的宁静,期间保持心无杂念,如果遇到注意力分散,及时调整。早晚各1次,或者一日多次。三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I)。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失眠,减轻焦虑,并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就能对避免和改善失眠起到积极作用。如果自己确实难以通过自我调整解决睡眠问题,可以去睡眠门诊求助专业的医生。
来源:科普中国、梅斯精神前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