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梳子姐
11月7日,立冬,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去世,享年92岁。
刘道玉这个名字,或许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是谁,但丝毫不影响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别的不说,仅仅一句话就足以令人感到无比震撼。
1986年,刘道玉在其《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明确论述“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并指出自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这句话我反复琢磨,不断品味,终于悟出,这哪里说的是教育,分明讲的是人,是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最本质的体现。
《淮南子》提出“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而非单纯的知识容器。
《资本论》中也明确讲到,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不仅提升社会生产力,更通过教育使人摆脱片面性,实现身心协调发展作为塑造人的核心途径,有了自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了真正的教育便能衍生出健全正常的人格,其中逻辑关系并不复杂。
因此,如果教育事业能够按照刘道玉先生所言,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自由天性的释放,今天的学校和学生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精神状态。
正因为对人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刘道玉身后留下了许多佳话,其中把易中天留校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1981年从武汉大学毕业时,按照政策规定易中天必须分配回新疆工作。
刘道玉有爱才惜才之心,经过多方协调周旋,最终将易中天留在了武大。
如果用现在观点看,刘道玉属于典型的违规违纪,可是若僵化死板地按规定办事,恐怕易中天就从此湮没在大西北,难有今天的成就。
写到这里,又想到另外一个人,就是辽阳兵役局政委余新元,1959年,他为了让身高、体重不符合标准的雷锋入伍,先后召开了26次会议。
试问,现在何人能有如此魄力?
若只简单看死板僵化的标准,雷锋永远都没有机会。
有人性的地方才宽容,有宽容才有创造活力,才不会内耗内卷。
教育不只在校园,不只在教师身上,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学校,每个人既为师、亦为徒,都在相互传导、彼此影响,如何释放人性的光芒,如何让世界变得温暖而不是冷酷、冷漠,这始终是个现实课题。
正因为受恩于刘校长,易中天说,自己为了校长的嘱托,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去应付,认认真真做学问。
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文物标本,而是深藏于血脉中的风骨基因,既具有顽强的韧性,又非常脆弱,需要靠人来传承,来弘扬,来广大。
刘道玉改变了易中天,余新元托举了雷锋,这都是文化传承的具体呈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学很大,大师不多。
一个人能不能赢得尊敬,不在于他在世的时候权势多么大,鲜花和掌声多么隆重,而是要看离世后有没有给世界留下温情,让人发自内心的惦念。
致敬刘道玉,就是致敬知识分子的风骨。
大多数人终归平凡,终将默默无闻,然而我们的精神和灵魂不能侏儒,不能污浊,需要笃定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护佑,对善良的坚守。
珞珈山,是武大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取的名字,这里的精神灯塔不会熄灭。
易中天在悼念恩师时写道:“冬天总是要来的,老校长的在天之灵,也会看到春天。”
刘道玉逝于立冬之日,2396年前伟大教育家孟子逝于冬至日。
他们用肉身为凛冬献祭,亦以寒梅傲骨之姿,昭示着春天的新生。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