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是项羽在垓下被围,历经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之后,项羽虽然杀出重围,逃到乌江,却最终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在乌江挥剑自刎。一代绝世英雄,就这样落下帷幕。让人遗憾者有之,让人遐想者亦有之,让人传颂者有之,让人惋惜者亦有之。那么,项羽如果渡过乌江,是否能够反败而胜再次打败刘邦呢?这个问题在几千年时间长河中,广泛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从项羽的勇武来说,诚如清代女诗人李晚芳所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而且项羽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都体现了项羽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都体现了项羽以少胜多的军事才华。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五万人马,击败章邯四十万大军;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三万人击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垓下之战,项羽十万大军,竟然输给了六十万大军的刘邦。也正是因为项羽一生神勇,才让后世人们一直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也因此认为,只要项羽渡江而过,集结力量之后,必有反扑刘汉大军反败为胜的可能。
![]()
杜牧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在担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不由得感慨项羽的过往,于是写下了《题乌江亭》这首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看来,项羽在面对绝境时,就应该听乌江亭长的劝,回到江东重振旗鼓,以图将来。《史记》所载,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其实乌江亭长说得对,你看孙权稳居江东那么多年,曹操想吞江东在赤壁惨败而归,刘备想吞江东在夷陵惨败而归。司马炎灭吴,也没有一帆风顺。
按照杜牧的理想,当时项羽垓下战败之后,如果顺利渡江,未必不能重整旗鼓。毕竟以项羽的神勇,再加上有“江东”为根据地,如果能够“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大业可兴、王霸可成。杜牧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在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能屈能伸的胸怀,要有远见卓识的眼光,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所以,杜牧开篇就用“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来批评项羽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遇到绝境就含羞自刎,算不得“真正男子汉”。而多年后的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就吸取了教训,回到许都重整旗鼓。
![]()
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任职舒州通判期满,赴汴京途经乌江亭时,不由感概一番,于是写下了《叠题乌江亭》一诗,一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按照王安石的观点,项羽兵败乌江,已经是楚军大势已去,不仅如此,楚汉之争的争夺战已经达到了“百战疲劳壮士哀”的地步,项羽兵败乌江,标志着逐鹿中原的大势已经全在汉王,即便项羽渡过乌江也是无力回天,在王安石的眼中,项羽的这次失败,是大势所趋,鲜有人能在趋势前面力挽狂澜。
更重要的是,项羽的惨败,不是因为他很弱,而是因为他刚愎自用,虽然个人武力值万夫莫当,但是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项羽缺乏,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项羽也缺乏,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项羽缺乏,察纳雅言的审慎决策项羽也缺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项羽也缺乏。因此,别说给项羽一个江东,就算三个江东也无济于事。
![]()
对比刘邦与项羽的性格,项羽失败是必然的。对于项羽是否渡江,渡江是否能逆袭的假想,杜牧和王安石真是吵翻了。那么,如果项羽真的渡过乌江之后,能否反败为胜打败刘邦呢?其中结局无外乎两种,第一种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即便项羽渡过乌江,也没办法逆转刘邦一统天下的大势所趋;第二种就是杜牧所说的,项羽渡过乌江之后,吸取教训,卧薪尝胆,集结力量,重用谋士,再与刘邦决一死战,并成功打败刘邦。但这个其中的关键点被很多人忽略了,项羽渡江之后,能不能吸取教训,能不能卧薪尝胆,能不能重用谋士,这才是核心。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那就算项羽渡十次江,结局还是一样。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