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常家渠突围,7万日军围歼计划为何败在"隐形通道"?

分享至

1941年9月,河北平山县。

聂荣臻站在山口,看着远处一层层压过来的日军。

参谋递上情报,上面密密麻麻标着敌军番号: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8旅团、第9旅团……整整7万余人,像铁网一样,正向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合围。

身边跟着近万人——军区司令部、边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伤员、家属。

掩护他们的,只有一个团。

7万打1万,而且这1万人里大部分是文职人员。

这账怎么算?

好家伙,更离谱的在后头——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里,近万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日军地毯式搜索,愣是找不到。

他们靠的是什么?

不是地形,不是运气。

而是一条日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通道」。

01

包围圈是怎么形成的?

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这位老牌侵华头子刚上任就撂狠话:「4个月彻底消灭华北的共产党和八路军!」

狠话不是白说的。

他调集了5个师团、6个旅团的大部,加上伪军,凑够7万余人。

什么概念?

这是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晋察冀发动的最大规模报复行动。

冈村宁次制定了一套新玩法——「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

说白了,就是把你围得密不透风,然后一寸一寸地搜。

更狠的是,他下了死命令:对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聂荣臻早就预料到了。

7月10日,他就向军区通报:日军在修路筑堡,逐步进逼,意在封锁分割。

7月14日,他明确向总部报告:估计不久将有大规模扫荡。

7月22日,他发布了反「扫荡」作战训令。

但谁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02

8月中旬,日军开始收网。

从四面八方,7万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晋察冀边区。

聂荣臻的对策很明确——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牵制敌人;他自己带着边区领导机关近万人,在内线周旋。

好家伙,这是要玩躲猫猫?

没错。

但这个「猫猫」可不好躲。

日军采用「铁壁合围」战术,一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你往东走,东面有鬼子。

你往西走,西面也有鬼子。

包围圈一天比一天小。

更要命的是,近万人的队伍,行动起来目标太大。

烧火做饭?炊烟一起,鬼子就看见了。

打电话联络?电波一发,鬼子就定位了。

聂荣臻下令:「所有电台停止对外联络,不管外台如何呼叫,都不准回答!」

于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从8月开始,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外界完全联系不上。

延安急了,重庆也急了——聂荣臻到底在哪儿?

日军更急——找不到!

7万人地毯式搜索,愣是找不到近万人的队伍藏在哪儿。

巧不巧?

就在日军以为聂荣臻已经跑出包围圈的时候,他带着队伍钻进了一条狭长的山沟。



03

这条山沟叫常家渠。

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七八十口人,藏在黄山梁和大西梁之间。

两侧山峰高插入云,南边紧邻阜平到五台的东西大道,但村子隐蔽在山沟里,四周山山相连,道路不熟的人根本进不来。

聂荣臻带着队伍刚进村,村民们都吓坏了。

还以为鬼子来了,纷纷往山里跑。

仔细一看——是八路军!

老乡们又回来了。

一个老大爷走到聂荣臻面前:「司令员,你们可算来了!」

聂荣臻握着他的手:「给乡亲们添麻烦了。」

老大爷摇摇头:「说啥呢!这是咱自己的队伍!」

说完,转身就喊:「乡亲们!把家里的吃的都拿出来!」

于是,白薯、南瓜、山果、腌菜……老乡们把家里能吃的都拿了出来。

但问题来了——近万人,这点东西够干啥的?

不到一天就吃完了。

老乡们又把地里正在生长的玉米、树上的生核桃摘下来,给战士们吃。

聂荣臻看着心疼:「这可是乡亲们的口粮啊!」

他立刻要求各单位给乡亲们留下足够的粮票,反「扫荡」结束后一定要归还粮食。

还专门对大家说:「巩固模范的群众纪律,在任何困难下,必须保持八路军的光荣传统!」

04

但藏在常家渠,不是长久之计。

外面公路上,日军正在频繁巡逻,离这里只有10里路。

聂荣臻坐在炕上,和边区政府主席宋劭文研究突围问题。

「我们现在还没跳出敌人的合围圈。」聂荣臻的声音很沉重,「包围我们的大约有两万敌军。」

「这万把人在山沟沟里吃饭也是个大问题。」他接着说,「我们不能久拖不动,还是得想办法突围。」

「眼下,为了不暴露目标——」他顿了顿,「命令各单位都注意隐蔽,一律不准烧火做饭!所有电台继续停止对外联络!」

「每一个人的行动,都要对这上万人负责!」

说完这话,聂荣臻靠在炕沿上,闭上了眼睛。

连续多日的行军,他已经好几天没合眼了。

身边的参谋看着他憔悴的脸,心里一阵难受——司令员已经7天7夜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就在这时,一团政治处主任史进前跑了进来。

聂荣臻睁开眼,看着史进前脸色发黄,瘦得不成样子,心疼地说:「先别忙汇报,这儿还有老乡送来的一个小饼,你把它吃了再说。」

史进前实在太饿了,坐在门槛上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张小饼。

「什么事?」聂荣臻温和地问。

史进前抹抹嘴:「昨晚担任后卫的三营一个卫生班长发生动摇,组织两个战士逃跑,准备跑回家去,都追回来了。」

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这么关键的时刻逃跑,万一跑到敌人那里去,整个军区、边区政府机关和近万人的队伍,全都完了!

史进前接着说:「我们决定把这个卫生班长毙了,团里让我来向您请示。」

05

聂荣臻沉默了片刻。

「不能杀。」他缓缓说道。

史进前愣住了。

「这主要还是教育问题。」聂荣臻说,「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思想发生动摇是难免的。要加强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枪毙来解决问题。」

「可是……」史进前还想说什么。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聂荣臻打断他,「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相信群众,相信战士。把情况给大家讲清楚,让大家明白——我们现在是在和敌人玩命,每个人的命运都绑在一起。」

「回去告诉那三个战士,组织上原谅他们,但以后要好好表现。」

史进前敬了个礼,转身出去了。

这个决定,后来被传为佳话。

但当时的聂荣臻,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有人想逃跑。

而是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必须尽快找到突围的机会。

可是,7万日军把这一带围得水泄不通,哪里有缺口?

更要命的是,常家渠虽然隐蔽,但时间长了,敌人总会搜到这里。

到那时,近万人挤在这个小山沟里,进退不得,那才真是死路一条。

聂荣臻站起身,走到门外。

夜色中,远处的山梁上,隐约能看到日军的探照灯光束在来回扫射。

「敌人也在找我们。」一个参谋走过来,低声说。

聂荣臻点点头:「我们打电话,敌人也在打电话,两下里只隔着一个山头。」

说完这话,他突然笑了笑:「有意思。」

参谋不明白:「司令员,什么有意思?」

「你想啊。」聂荣臻指着远处,「敌人7万人找我们1万人,找了这么多天,还没找到。说明什么?」

参谋眼睛一亮:「说明我们选的路线对!」

「不只是路线对。」聂荣臻压低声音,「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一个也没说。」

这话说得很轻,但分量很重。

日军在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的就是要逼老百姓说出八路军的藏身之处。

但从8月到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

晋察冀边区的群众,没有一个人向日军透露八路军的位置。

这才是聂荣臻最大的底气。



06

9月的第7天夜里,常家渠突然紧张起来。

哨兵跑来报告:「司令员!敌人在向常家渠方向移动!」

聂荣臻心里一沉。

他立刻带着几个参谋爬上山头观察。

果然,山下公路上,日军的车队正在开过来,密密麻麻的火把照得半边天都是红的。

「他们发现这里了?」一个参谋小声问。

聂荣臻摇摇头:「不一定。可能是在进行地毯式搜索,正好搜到这一带。」

「那我们……」

「先不动。」聂荣臻说,「看看情况再说。」

几个人趴在山头上,紧张地盯着山下的动静。

日军的车队在公路上停下了,几百个鬼子端着枪,开始向山里搜索。

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

常家渠村里,近万人鸦雀无声。

没有人烧火。

没有人说话。

连呼吸都尽量放轻。

几千双眼睛,都盯着山口的方向。

日军已经搜到距离常家渠只有2里地的地方了。

就在这时——

突然,南边传来激烈的枪声!

日军指挥官愣了一下,立刻命令部队调头,向枪声传来的方向扑去。

几百个鬼子呼啸而去,常家渠恢复了平静。

聂荣臻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是我们的外线部队在牵制敌人。」一个参谋说。

聂荣臻点点头,但脸色依然凝重。

「这次是躲过去了,下次呢?」他转身对几个参谋说,「敌人的搜索越来越密,常家渠迟早会暴露。我们必须马上突围!」

「可是……往哪里突?」宋劭文走过来,指着地图,「东面有敌人,西面有敌人,南面是公路,北面是山,四面都是包围圈,我们怎么出去?」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7万日军,把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所在的这片山区,围了个水泄不通。

「铁壁合围」不是吹的——日军在主要道路上都设了关卡,山口、隘口全有重兵把守。

近万人的队伍,想要突围,谈何容易?

聂荣臻盯着地图,一言不发。

炕上点着一盏小油灯,光线昏暗。

地图上密密麻麻标着日军的部署——第110师团在东,独立混成第8旅团在西,第9旅团在南……

像一张大网,严严实实。

「司令员……」一个参谋想说什么。

聂荣臻抬起手,示意他别说话。

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慢慢移动。

东面,不行。

西面,不行。

南面,更不行。

北面……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地图上一个位置。

「这里。」他轻声说。

几个人凑过来一看——

那是一条小路,从常家渠向北,穿过一片荒山,可以通往另一个山区。

「可是……」一个参谋犹豫地说,「这条路太险了,而且很可能也有敌人把守。」

「正因为险,敌人才不会想到我们从这里走。」聂荣臻说。

「那……我们什么时候动身?」

聂荣臻看看窗外,天已经快亮了。

「今晚。」他斩钉截铁地说,「今晚就走!」

「这么急?」

「必须急!」聂荣臻站起来,「敌人现在还没发现我们的确切位置,但他们的搜索范围在不断缩小。再拖下去,我们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了!」

说完,他转身对宋劭文说:「马上通知各单位做好准备,天黑后立刻出发。记住——」

他顿了顿,声音很重:「一律不准烧火,不准打电话,队伍要分散行动,保持间距。近万人的突围,必须做到悄无声息!」

宋劭文点点头,转身出去安排。

聂荣臻又看了看地图,然后抬头望向窗外。

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远处的山梁上,日军的探照灯还在不停地扫射。

7万敌军,正在一寸一寸地搜索这片山区。

而常家渠这个只有七八十口人的小山村里,藏着晋察冀边区的全部领导机关和近万名工作人员。



今晚的突围,成败在此一举。

但聂荣臻知道,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有多少。

而是——

那条北上的小路,真的能走得通吗?

如果路上有敌人埋伏,近万人的队伍挤在山路上,进退不得,那就是全军覆没!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条路他们自己也不熟。

地图上只是标了一条线,实际地形如何,有没有塌方,有没有敌人,全都是未知数。

但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

留在常家渠,等着敌人搜到这里?

那是等死。

往其他方向突围?

那些地方敌人部署更严密,更走不通。

只有这条北上的小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聂荣臻闭上眼睛。

7天7夜了,他几乎没有合过眼。

但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今晚的突围,关系到近万人的生死。

关系到晋察冀边区的命运。

更关键的是——

这次突围,能不能成功,不只是看这条小路。

而是看另一条路。

一条日军看不见的路。

一条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路。

一条冈村宁次做梦也想不到的「隐形通道」。

窗外,天色越来越亮。

远处,日军的车队又开始在公路上巡逻。

一切,都在等待夜幕降临。

而那条真正决定生死的「隐形通道」,究竟是什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