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奥体中心盛大开幕。这是全运会第三次落户广东,更开创历史先河——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成为展现大湾区建设成果、凝聚三地民心的重要载体,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三地联动:以体育为桥,筑牢融合根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的重要体育盛事,本次全运会以体育为纽带,让“一国两制”下的三地联动更具实效。赛事于11月9日在广州启幕,11月21日在深圳收官,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的竞体比赛和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吸引约1.5万名竞体运动员、1.1万名群众运动员同台竞技,参赛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赛事秉持“广东为主、港澳优先”原则,结合19个办赛城市的特色与优势,将项目科学分布。其中,珠海、香港、澳门联合承办的公路自行车赛,深圳与香港携手打造的马拉松赛,成为全运会首个跨境赛事品牌。通过“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的创新模式,三地赛事衔接丝滑顺畅,让体育竞技打破地域界限。
为保障人员往来便捷,组委会推出多项便民举措:口岸设立代表团专用通道、持票观众可走绿色通道,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还能急事急办,真正实现“一证在手,说走就走”。全周期内,内地赴港澳参赛人员超6000人,港澳赴内地参赛人员超3000人,来往数量均创历史纪录。这种高频次的人员互动,让“粤港澳路路通、大湾区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三地在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
![]()
节俭办赛:以简约为美,惠及全民健身
在规模刷新历史的同时,本次全运会坚守“简约不简单”的办赛理念,将资源利用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粤港澳三地共启用105个比赛场馆,其中广东赛区89个、香港赛区9个、澳门赛区7个,广东赛区90%以上的场馆为现有设施改造升级,是近几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中新建场馆最少的一届。
香港赛区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启德体育园、中环海滨、维多利亚公园等场地既展现了国际化都市的多元魅力,又避免了重复建设;澳门赛区则依托现有场馆完善配套,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所有改造场馆均兼顾赛事需求与赛后利用,真正实现“办好一次会,造福一座城”。
广东奥体中心拆除主场馆二层封闭玻璃幕墙,打造800米环形跑道开放式空间,赛时用作观众疏散平台,赛后成为全民健身乐园;深圳市体育中心升级后配备4200余个5G探头、1800个无线网络接入点,保障数万名观众共享高速网络,智能温控与立体排水系统更让场地在暴雨后20分钟内即可恢复使用。这些场馆将长期向公众开放,为三地民众提供优质体育健身资源,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发展。
文体融合:以赛事为媒,激活文旅消费
赛场上的激情角逐之外,全运会更成为激活三地文旅消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三地依托赛事IP,推出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让体育热度转化为民生福祉与文化活力。
广东省精心设计23条“十五运”城市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各办赛城市及周边资源,涵盖广府文化、潮汕美食、客家风情、滨海度假、都市观光等多元主题,让参赛人员与游客在观赛之余,深度感受岭南文化魅力;香港则打造“赛事+观景”双重体验,维港两岸美景与城市地标尽收眼底,迪士尼乐园周年庆、艺术馆及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多元展览,为民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澳门虽地域不大,却以多元文旅配套吸引关注,全运会期间,音乐会、文化体验周等活动轮番上演,街头巷尾的特色美食与文化场景,让体育与文旅实现深度交融。
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不仅是竞技水平的展示平台,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以体育为纽带,拉近了三地民众的心理距离;以节俭办赛为原则,践行了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文体融合为抓手,激活了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粤港澳全运会书写的,不仅是中国体育的新篇章,更是大湾区凝心聚力、共促发展的新答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