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由此衍生出爱与恨、悲与苦,进而构筑了众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和谐共处,或相互争斗。情感,正是人与人之间纠葛的根源。
古语有云:“情不重,不生婆娑。”在佛教语境中,婆娑意指堪忍诸般苦恼而不愿出离,乃三恶五趣杂处之地。此言意在表明,情感深重便会滋生种种人欲。正因如此,佛教将人称为“有情众生”,而佛陀亦以深情对待世人,不惜自我牺牲,普度众生。
情感在所难免,有了情感,世间方有爱,方有广博的慈悲。然而,情感过重则会使人丧失冷静与理智,导致不可挽回的恶果。
舍卫国曾有一富翁,老来得子。当富翁与妻子相继离世时,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庞大的家产在短短几年内被挥霍殆尽,最终,富翁之子也沦落街头,以乞讨为生。
![]()
有一天,富翁的孩子在街上偶遇了父亲生前的一位挚友,同样也是一位富有的长者。这位长者目睹故人之子落魄至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凉,遂决定伸出援手助他摆脱困境。长者将他带回自己家中,慷慨分赠一份财产,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然而,由于他自幼懒散成性,获得财产后又不善经营,不久便将家财挥霍一空。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免女儿随他受苦,只得再次资助他一笔钱款。然而,他再度将钱财挥霍殆尽。长者见其冥顽不灵,便萌生了让女儿改嫁的念头。
长者的女儿得知此事后,急忙对丈夫说道:“父亲对我疼爱有加,不愿见我随你受苦,逼我离开你并非不可能。一旦事成定局,便再无挽回余地。若你尚念夫妻情分,务必尽快设法改变现状!”
他听罢妻子的话,深感惭愧,心中暗想:尽管自己不谙谋生之道,不善理财,且父母早逝,但与妻子的感情却是唯一的慰藉。若连深爱的妻子都要被迫分离,那与死无异。
念及生死,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无法与妻子相守,不如共赴黄泉。于是,他将妻子哄骗至卧房,用尖刀刺死了妻子,随后自己也选择了自杀。
![]()
长者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俯身在女儿的遗体旁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佛陀恰好来到此地普度众生,长者闻讯后便携全家老小前往拜见佛陀,期望能借此解除内心的悲伤与烦恼。
佛陀询问长者为何前来,长者便将事情的始末详尽地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罢,开示道:“人常犯贪嗔之病,愚昧之人更是易生祸端。造此恶业者因此堕入三界五趣的深渊,永世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愚钝至极,至此地步仍不知悔改。这种贪欲不仅祸及你的女儿和女婿,更波及众生。”
长者闻言,顿时豁然开朗,烦恼随之消散。
佛陀此处所言“贪欲”,特指对情感的执着,即我们所说的痴情与痴爱。
痴爱如同生死的根源,不拔除其根则难以解脱;若能念念断除痴爱,心心弥陀便得以显现。世间一切情欲贪恋皆源于痴爱,它束缚着人们,使其无法获得自在解脱。情痴愈深,负担愈重,犹如商人携带少量盘缠却负载过多货物,又似牛负重行于深泥之中。要远离生死苦恼的束缚,根本在于以佛法的智慧光明破除愚痴的黑暗,方能最终获得解脱。
![]()
有情并非罪过,尤其对于凡俗常人而言更是如此。然而,若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情感时不知节制,不懂抉择,反而贪求更多,便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若能在获得情感满足后适可而止,便不至于迷失方向,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情爱需适度,恰到好处方能避免苦恼,收获幸福。那么,如何让情感保持适当的温度呢?
一、以理智净化感情。
二、以慈悲升华感情。
三、以理法规范感情。
四、以道德引导感情。
五、不执着于占有感情。
六、时刻不忘转身,为感情留有余地。
七、懂得适应情爱的变化,在变化中调整爱的方式。
八、爱人时,避免情绪化,不让爱成为恨的种子。
爱需有所克制,那种毁灭他人、毁灭自己、毁灭生命的爱,并非通往幸福之路,而是充满痛苦的爱。在感受到幸福时,应认真享受,如此才能在情爱适度的状态下平静生活,不起烦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