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去世后,中央邀请一老农为他守灵,杨步浩看到遗体崩溃大哭

0
分享至

1976年9月10日凌晨两点,延安川口区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仍亮着。电话铃声刺破寂静,“中央治丧委员会,请杨步浩同志立即赴京。”屋里人全愣住,他用好半晌才稳住颤抖的手回了句“听候安排”。那一年,他七十一岁,已经很少远行,却清楚自己此行意味着什么——要给毛主席守灵。



火车从西安向北疾驰,杨步浩一直揣着三件东西:一小袋延安黄土、一撮自家晒干的辣椒、还有他和毛主席的合影。窗外景色倒退,他的思绪却倒流到四十年前。1935年深秋,红军到陕北,他分得八十垧薄地,第一次不用给地主扛活。翻身的滋味太甜,他咬着牙多犁几趟,只盼多打一斗粮。

1942年大生产运动开始,新任务一项接一项。杨步浩听说中央同志也得交公粮,心里犯急,“他们忙得脚不沾地,哪还有空种地?”说干就干,他扛着锄头跑去县政府请求“代耕”。乡长写信给毛主席报备,不久批复到了:同意。配给四头驴四把犁外加四石小米,他二话没说,一个人点着松明子,连夜耕作。那年夏收,他挑了三百多斤新麦送到枣园,中南海的大门第一次为一个老农敞开。

“吃米不忘种谷人。”那天,杨步浩面对毛主席,只说了这句话。毛主席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是真正的劳动英雄。”从此,两人保持通信。辣椒、西红柿、寿幛、金匾……每一件礼物都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却把陕北黄土地的情谊捆得死死的。

解放后,杨步浩当了村支书,仍旧住窑洞,种试验田。1952年进京参观,他带去延安生产数据;1961年国庆前夕再进京,他带去粗布口袋里满满的小米和干菜;1975年第三次进京,他已得知主席病重,心急如焚。那一次,因医疗管制他未能见面,只在朱德陪同下问候。回到延安后,他整夜睡不着,担心老人家挺不过去。



9月9日噩耗传来,延河水仿佛停了流。中央决定邀请几位同毛主席有深厚情谊的普通群众守灵,名单里第一个就是杨步浩。乘车抵达北京协和医院灵堂时,他拄着一根枣木拐。铺着白菊的大厅灯光昏暗,水晶棺安静地伫立。那一刻,时间凝固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顷刻决堤,“主席,俺来看您了……”旁边警卫想扶,他摆手拒绝,“让我再多看一眼。”

守灵的三昼夜里,他几乎未合眼。有人劝他休息,他摇头:“以前替他种地不觉累,如今哪能走开?”夜深人静,灵堂只剩守灵人员和低低的抽泣声。他抚摸着那小袋黄土,小声像自语:“这是咱延安的土,还是热的。”一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话,却让在场的战士红了眼圈。



值得一提的是,杨步浩守灵期间提出一个请求:将那撮辣椒放在花圈底座。“主席爱吃辣,最后也不能少。”工作人员沉默片刻,点头执行。这抹鲜红,在素白花海里显得格外刺目,但谁都没阻拦——大家懂得这份情分。

9月18日,北京万人送别,铁流般的队伍从新华门延伸到八宝山。杨步浩被安排在遗体车旁。仪式结束,长长的汽笛声响起,他突然觉得腿脚轻飘,像是那年山里渴得冒烟却硬要挑麦上山的自己。身边同行的村干部低声问:“杨叔,还好吧?”他只吐出两个字:“算完啦。”



追悼会后,联合国降半旗,各国吊唁电报雪片般飞来。延安山沟里的广播喇叭也传出外国元首的致辞,村民们听不懂外文,只知道天下再没第二个毛泽东。杨步浩回乡时,背包里装着中央颁发的黑纱袖章和一张守灵证明。他把袖章挂在窑洞屋梁,似在告诉后辈:这片土地为什么换了天。

1977年春耕前,他悄悄在自家地头立了块小木牌。牌上仅一句:“人民救星的田,永不荒。”雨水冲刷之后,字迹愈发模糊,可老人还是天天去看。多年以后,问起那牌子,他笑得豁牙:“没别的意思,就怕娃们忘了种谷人。”



毛主席与一个农民之间的友谊,没有壮怀激烈的口号,只有一亩又一亩庄稼、几撮辣椒的火辣,以及守灵时那袋仍带体温的黄土。轰隆隆的历史车轮继续向前,而陕北黄土高原上,春耕秋收的节奏从未变调。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舆图看世界
舆图看世界
地图看世界、地图说历史、世界各国介绍、环球旅行
126文章数 39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