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大利亚宣布将构建新型水下监视网络,旨在加强对北部海上通道的监控与防御能力。据报道,该系统将重点部署于战略咽喉要道,如贸易与国防关键的狭窄航线,其技术设计与战略定位引发地区安全领域关注。
![]()
该项目由澳大利亚本土企业泰雷兹澳大利亚公司、奥斯塔尔公司及C2 Robotics联合开发,核心包含三大组件:
- “矛齿鱼”(Speartooth)水下无人机:长约8米的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采用锂-离子/柴油混合动力,航程达2000公里,下潜深度2000米,可长期蛰伏海床,探测目标后上浮无线传输数据,具备搭载传感器及武器模块的潜力。
- “蓝哨兵”与“蓝猎手”声呐系统:泰雷兹集团提供的先进声呐与拖曳阵列技术,通过捕捉舰船、潜艇的声学特征实现水下探测与追踪。
- “进化型海角级”巡逻艇: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现役装备,负责无人机的部署与回收,使系统具备机动部署能力。
澳大利亚方面称,传统固定传感器与浮标存在监控范围有限、寿命短等缺陷,而新型网络通过“移动化+网络化”设计,可实现广阔海域的长期覆盖,并根据威胁动态调整部署,实时监控水面舰艇与潜艇活动。
澳大利亚国防研发战略家弗格斯·哈德森表示,该系统旨在将北部海域打造为“智能海洋区”,实现对潜在入侵目标的持续监控。此举措被视为澳大利亚强化海上安全与威慑能力的重要一环,其战略背景与印太地区安全局势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明确将该系统与AUKUS联盟(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水下技术合作挂钩,称其将成为联盟框架下海底技术研发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澳大利亚方面提及,系统部署考虑了“涉及中国”的地区局势,这一表述反映出其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针对性考量。
从技术路径看,该系统通过整合自主无人装备与可移动平台,试图弥补传统固定传感器的局限性,但其对地区安全平衡的潜在影响仍需观察。澳大利亚强调,项目采用本土技术研发,旨在提升主权国防能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目前,该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澳大利亚计划于明年开展实战演示。作为印太地区海上力量建设的新动向,其后续部署与应用将持续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