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的一天,岳阳市公证处的走廊里围着几个人,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正等候叫号,手里攥着厚厚一沓证明材料。外面北风劲吹,他却出了一身虚汗。老人名叫陈树森,65岁,两个月前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给出的预估是“顶多一年”。癌症带来的恐惧并非他最在意的事,他在意的是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独子陈强。趁神志尚清,他想把手上的老宅交给儿子,这样儿子日后至少还有栖身之所。
事情本来可以很简单。不料,四年未归的女儿陈丽在收到消息后立刻赶回岳阳,一开口就把父亲的计划搅得天翻地覆。她当着公证员的面说:“爸,这套房子不属于你,你没权利拿来立遗嘱。”一句话,让现场一片尴尬。
![]()
把时间往前拨到1998年。那时陈家还住在瓦房,漏雨是常有的事。陈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就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帮家里首付了一套小楼,房产证登记在她名下。父亲说这是“借”,并写下借条,约定60岁前如果能还清2万元,本息两清,房子归父母;若还不清,产权仍在陈丽名下。2008年陈树森在广东务工,攒够钱一次性还清,随后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表面看双方各执一词,但法律文件却并不复杂:房管局档案里确实是陈树森。
2019年,陈丽离家,原因众说纷纭。邻里私下议论,陈家对儿子格外偏爱,女儿难免心有疙瘩;也有人提到父女在翻修房屋费用上闹得不愉快。无论怎样,四年没联系成为事实。直到今年秋天,父亲突发疾病,女儿这才再次被卷进家事。
回到公证处。公证员按照流程提醒老陈:立遗嘱需要保证财产合法属于本人,继承顺序清晰。话音未落,陈丽递上购房合同复印件与当年的汇款凭证,连同一份尚未注销的旧借条。她语调不高,却句句咄咄逼人。周围人能感觉出她在压制情绪,眉梢眼角都是火星。
![]()
面对僵局,社区居委主动介入,召集家属进行调解。那天阴雨连绵,三方坐在简易会议室里,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议题只有一个:房子到底归谁。陈树森拿出诊断书,声音沙哑,“我走以后,强子没人照顾,求你成全他。”陈丽搓着手里的保温杯,半晌才抬头:“我可以负担弟弟医疗费,也能每月付护理工工资,但房子是我的底气,不能给。”
“你到底想怎样?”老人语气急促。
“要么把产权重新回到我名下,我写协议免费让弟弟住;要么我一次性补偿购买房屋同等面积的现价费用,房子归我。”她给出两个方案,分毫不让。
![]()
老陈沉默良久,他不懂女儿的条件符不符合现行法规,却听得出代表着放弃。“那我就没办法了。”说完,他拉着瘸了的右腿站起,竟突然跪下,哽咽着喊:“求你了!”周围几个人立刻搀扶,他却拦开搀扶的手。那一幕,让在场的调解员都愣住。陈丽被父亲跪拜的动作撕开心理防线,眼圈红了,却依旧摇头。
第二天,陈丽委托律师在房产所在地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并附带异议说明。律师给出的依据很直接:房屋虽已过户,但若能证明当初过户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示公平原则明显受损,仍可主张撤销。申请递交当晚,老陈高烧住进了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一边挂水一边和儿子说话。病房里只有护士偶尔来检查,父子俩声音极轻。儿子问:“姐真的不要我们了吗?”老人摇头没答,眼神空洞。
一周后,法院裁定暂缓执行遗嘱公证手续,等待双方进一步举证。法律程序进入拉锯,陈家人情却已崩盘。社区工作人员私下透露,陈丽在城里买了新房,生活并不拮据,但老房地处城中心,已被列入旧城改造储备名单,一旦拆迁补偿相当可观。她不愿松手,也就不难理解。可站在父亲角度,老宅不仅是钱,更是儿子唯一的安全感。利益与亲情的对撞,往往没有皆大欢喜的答案。
进展拖到2023年春天。陈树森身体急转直下,医生提醒准备后事。听到消息,陈丽又一次赶往医院。这回她没有和父亲吵,甚至自费请来了护理人员,默默承担费用。病床前只出现一句简短对话——
陈树森轻声问:“房子——”
![]()
陈丽答:“先养病,别再提。”
那一刻,旁人都以为转机出现。遗憾的是,半个月后老人病重离世,未能亲笔签署新的遗嘱。依据现行继承法,儿子、女儿同属第一顺位,房屋尚未归属任何一方,必须走法定继承程序。好在陈丽在丧事期间主动提出:弟弟继续居住,若将来拆迁补偿款平均分配,但她负责弟弟后半生医疗和护理。亲友们大多松了口气,这个方案看似折中,却能让儿子立刻享有住房权利,也为女儿保留未来收益。
陈家矛盾由此暂时按下暂停键,真正的结局仍待拆迁政策尘埃落定。但有一点已经清晰:再牢固的血脉,也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利益摩擦。子女资助父母购房,在法律层面究竟是赠与还是借款,一纸协议要写清楚;父母若要偏向任何一方,也必须在手续完备、信息透明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迟早酿成苦果。
![]()
岳阳这场家事风波,让人看到情与法并肩而行的必然。情感可以感天动地,可落到房产、存款这类不动产时,只有白纸黑字能真正给家人留下安稳。倘若当初陈家把产权及还款细节交由专业人士见证,今日的公证处争执或许根本不会出现。不得不说,很多家庭口口声声信任,却最容易在钱面前摇摆,终成遗憾。
如今陈强安静住在那栋老宅,街坊邻里照旧在巷口聊家常。有意思的是,大家说起这事并不带情绪,而是把它当作现实范本:哪怕亲如父女,写条借条、办个公证,都是对未来负责的一种方式。陈丽偶尔回来看弟弟,送来新药和水果,路过当年的借条复印件时,会愣一两秒,却什么也没说。人间事,从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选择与代价。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