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著名教育家、有机化学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7日15时33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连日来,武汉大学官网变为黑白,首页整版为刘道玉生前肖像。
学校发布的讣告全文700多字,完整精练地总结了刘道玉的生平并作出极高评价,堪比一份悼词。以如此高规格纪念一位前校长,在国内高校中十分罕见。
![]()
![]()
刘道玉1981—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思想解放、锐意创新,为教育教学改革开风气、辟新局,率先推行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
他潜心育人、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为推动创造性人才培养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他的高尚品格和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师生、海内外校友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逝世是武汉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这是武汉大学浓缩在讣告中对刘道玉一生的真诚概括,也是刘道玉先生留在许多人心目中的真实追忆与共鸣。
而老校长刘道玉与著名学者易中天的师生情,尤为让人动容。
![]()
7日晚间,知名作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沉痛悼念恩师刘道玉老校长。
易中天于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1991年易地任职于厦门大学。在易中天的武大岁月中,老校长刘道玉是极为关键的人物,堪称他的“伯乐”。
老校长刘道玉对易中天的知遇之恩、再造之德,相关美谈一直广为传颂。他不遗余力地发掘、关照和提携过诸多后学璞玉,其中易中天应该是受惠得益最多的一个。
易中天回忆,刘道玉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那年,正好自己碰到毕业分配必须回新疆的问题。导师胡国瑞为此约刘校长到其家里面谈,刘校长这样回答,“胡先生,我去看您,从来只有官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员的。”刘校长真是约了一个时间到胡先生家,听了胡先生的意见。
到了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散会之后,胡国瑞导师领易中天一起在门口见到刘校长,易中天至今清楚记得,刘校长当时说:“你就是中天,好,我来努力。”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刘校长找到了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蒋部长又打电话给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说,“武汉大学很想留这个学生,能不能让他不再回新疆了。”最后达成的协议是第二年武汉大学再分配7个本科生到新疆,换回易中天这一个人。
到了1984年,中文系换领导班子,刘校长又提携易中天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当时易中天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毕业才三年,职称都没有,国内还没有这种先例。
易中天到校长家去汇报工作,发现校长就住两房一厅,那个厅现在只能叫玄关。刘校长说:“我们武汉大学教师没有解决住房问题之前,我刘道玉绝不搬家。”校长就是这样做表率,廉洁奉公给全校教师留下了至深的烙印。
让易中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校长强调学术的自主和学习的自主,不给教师们规定要出多少成果,从来没有指标,也不规定学生一定要怎么样。哪个老师课上的不好,学生可以不听。
武大的校门是敞开的,不用维持课堂纪律,也不用点名。教师开讲座,刘校长会来,其他副校长也会来。往往他们都是悄悄的来,听完就走。而且校长实行了学分制,你可以选修别的课程,可以到处串着听讲座。因为教学管理非常宽松,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毕业,剩余的时间完全自由安排。
很多人问易中天为什么离开武汉大学,他回答“气候不适应”。之前他向校长辞行,刘校长说:“我舍不得你走,但是尊重你的选择。即便去了厦门大学,也还是在中国。希望你在那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但多头资料证实,易中天离开武大的核心原因是职称晋升受阻和人际关系排挤,导致他在武大长期无法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就连副教授这个职称也是刘校长费尽心力争来了),最终在领导层变动后选择离职。并且他离职时,刘道玉校长也已去职三年。
以后每年只要回到武汉,易中天都会去看望老校长。易中天说,我父母在世时,回武汉一看父母,二看校长,还有时间再看看朋友。
后来上了百家讲坛,名气大了,再来看校长就有媒体跟着。刘校长一段话在易中天看来非常重要,他说:“中天,我建议你不要做飞人,要做蛙人。你不要到处飞,到处邀请各种讲座,各种活动。要潜下心来好好做学问,我相信你是会弄出很优秀的学术成果来的。”
易中天听进了老校长的话,此后各种邀请都加婉拒。他现在整天呆在家里专心专意地写作,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并给自己立了一个座右铭:“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我要对得起老校长对我的教导,对得起老校长对我的期望。”
而今,惊闻老校长仙逝,易中天“悲痛之时,无心赘述”,公布了准备今年给恩师祝寿的小诗以及新拟的挽联——
![]()
悼文如下——
![]()
![]()
易教授悼文如信笔随意写就,但细品之下,实则构思精巧,蕴涵深厚,言简意赅,纸短情长。
看似没说什么,其实什么都说了——所有关于生离死别、宠辱得失的情感,杂糅其中,充分碰撞,欲说还休,真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高洁风骨与意境之美。
尤其那副“挽联”:“天若有情,佛云不可说;人其无力,子曰如之何。”更急剧提升了悼文的不凡气质与内涵张力。面对天人永隔的现实境况,对师生缘分终了的怅然与不舍,对人生际遇的伤感与寄望,皆跃然纸上,远胜喋喋不休的万语千言。
尤其末段“有些人生没有遗憾/有些追问无需答案/有些星空总是灿烂/有些嘱托永远相伴”加上结句“你我相伴”,更是把也已年届八旬的易中天先生对恩师的无限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这是最美好的师道传承,也是最纯真的赤子情怀。
刘道玉先生千古,
易中天先生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