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李玉声是浙江京剧院的演员,工文武老生和红生,怹是集表演、创作、传承于一身的京剧大家,其父亲是有“红生宗师”之誉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
![]()
李玉声在今年的“伶人王中王”中担任评委
李玉声生于1940年,11岁时考入北京戏曲实验学校,师从贯大元、孙毓堃等名家,后得盖叫天教益,兼收余派老生精髓,功底扎实且文武皆能。其表演以“简而美、疾而稳”为核心,尽显大气简练的高级质感。他深耕舞台数十年,总结出京剧武生表演要诀,并改编整理过诸多剧目。
今年,已是85岁高龄李玉声,现身“伶人王中王”戏曲节目的评委席上,对参赛选手、北京京剧院的老生演员张建峰在表演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列举和纠正,并不顾年老体弱,站起身来示范“老生吊毛”的“起范儿”高度,体现了怹对艺术的敬畏与坚守精神,以及直言不讳的求真精神、倾囊相授的“传帮带“精神。
![]()
李玉声
![]()
李玉声
一周前的11月2日,李玉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帖子,曝光了浙江京剧院的三任院长汪世瑜(昆剧小生)、林为林(昆剧武生)、翁国生(京剧武生)在任职期间从没有安排过青年演员向他学习剧艺,而如今八十有六(虚岁)的他,教起戏来已经不能全部以身示范。对此,李玉声无限惋惜地感叹道:“迟矣!晚矣!”现将全文照录于下:
“我从浙江京剧团退休至今26年,历经汪世瑜、林为林、翁国生仨领导,他三人从未安排或准许京昆武生演员跟我学戏,甚是惋惜!
浙江昆剧团汪世瑜、林为林先后免职,司鼓王明强当了领导,在我82岁时才被邀约给昆剧团武生说了《华车》《小商河》《掩井》,当时我尚能示范。又经数年,浙江京剧团翁国生免职,新上任张灵院长知人善用,今年2025批准浙江京剧团武生金敏跟我学了《拜山》。遗憾的是我已八旬有六,不能全真以身示范。迟矣!晚矣!”
![]()
微博截屏
作为一位挚爱京剧艺术的戏迷来说,对李玉声披露的这种情况既感到不解又感到愤怒。
京剧艺术传承的核心是“人传艺”。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绝非影像记录所能完整留存,它的微妙神韵凝结于口传心授、以身示范,举手投足间;名家的身段功法、艺术心得是书本无法替代的活化石。这就是为什么说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是“人去艺亡”的表演艺术的原因所在。
![]()
李玉声
然而,在当今大力挖掘、抢救、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却依然有些个别的剧院领导将老艺术家以数十年的心血和舞台实践所锤炼出来的艺术精华视之如蔽帚,不采取保护和继承措施,任由其遗失、消亡,又怎会不令人感到不解和愤怒!
李玉声先生“迟矣!晚矣!”的慨叹,道尽了戏曲名家技艺传承的迫切与惋惜。作为李玉声的功底深厚、戏目颇丰,却在退休26年间未获浙京昆三任院长的传承安排,直至82岁才始得授艺机会,而仅仅几年后的今天,因年龄关系,他已难全示范,这无疑是传统戏曲的损失。类似事件暴露了部分院团传承机制上的缺位。
![]()
李玉声
![]()
李玉声
如何防止乃至杜绝因个别握有艺术生产实权的院团领导的失职,让身怀绝技者空有传艺之心,错失最佳示范时机这种现象?还是要从机制入手进行改进。比如,建立名家资源库,梳理退休艺术家技艺特长,主动搭建授艺桥梁;再如,推行“传帮带”责任制,将传统剧艺的传承纳入院团考核;再如,采用影像记录+现场教学模式,及时留存高龄名家的艺术精髓;还可进行立法保护……。总之,唯有让“知人善用”成为常态,才能避免“身怀绝技无人传”的遗憾,让梨园薪火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