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把两岸统一比作“公司并购”,随后国台办用一句话回击,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底线。
把主权问题塞进商业框架,逻辑从一开始就错位。并购,是公司主体之间的交易,牵涉尽职调查、估值、董事会表决、反垄断审查。统一,是国家内部事务,基于宪法秩序与民族整体利益。一个是契约,一个是法理。把两岸关系降格为买卖,既是回避现实,也是制造虚假对等。看起来温软,骨子里是继续逃避“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陈斌华一句话拆穿伪装。这不是修辞,是原则。统一不以商业条款为前提,谈,必须回到“九二共识”的底座。有共识才能有机制,有机制才有信任。
![]()
赖清德之前的路径大家都熟悉。长期宣扬“所谓主权独立”,直接导致两岸沟通停滞。旅游不振,交流锐减,经贸成本上行,企业风险溢价抬高。企业面对政策不确定性,转而压缩投资周期,降低对岛内产能的新增投入。
2025年上半年,现实更冷。出口下滑,制造业订单减少,经济先行指标走低。失业率升至5。2%。物价指数上涨8%。民众生活成本抬升,工资增长滞后,实体消费承压。
失业率5。2%,物价涨8%,出口下滑,订单减少。
两岸贸易额仍有2680亿美元的规模,但结构在变。台湾地区对大陆的依赖度超过40%,这不是口号,是供应链的实打实连接。政策不确定带来投资回避,游客不来,服务业雪上加霜。收益端走弱,财政承压,刺激空间被挤压。
![]()
民意也给出了信号。支持当局两岸政策的比例跌至不足四成,不满情绪超过六成。在压力点上,话术开始转向,表面提“统一可能”,内里附加商业条件。表面柔性,实则继续拒绝一个中国。
外部变量也在变化。中美关系趋稳,美方策略更注重国内经济优先,减少军事介入强度。安全承诺的弹性变大,军售与合作节奏收紧。外援期待降低,内生治理能力被迫接受检验。
统一不是讨价还价,它是国家内政的历史进程。
把统一比作并购,暗含对等主体设定。设定一旦成立,就能搭架子谈估值与条件。这就是这段话术的真正用意。它把政治责任转化为商业条款,试图让原则问题变成交易问题,从而避开承认“同属一国”的关键步骤。
![]()
回到机制层面,九二共识是什么?一中内涵为共同政治基础,各自表述为技术安排。它是对话的门槛,也是风险对冲的底线。没有它,连程序都无法启动。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沟通,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规则与共识构成了可预期的环境。
机制恢复,不是抽象口号。它意味着航线更稳、货运更密、签证更便捷、学生交流更频繁。企业可以做中期规划,金融可以定价风险。文化往来与产业合作,靠的是秩序与信任,不是临时的机会主义。
不承认一个中国,任何对话机制都无从重启。
到了10月的“双十讲话”,原形再现。赖清德继续包装“台独”的叙事,渲染所谓“威胁”,鼓噪“民主对抗威权”。更把联大2758号决议扭曲成对台有利的文本,这是事实层面的错读。以武谋独、倚外谋独,都是同一路线的不同工具。
![]()
11月5日,国台办再度回应,直指问题根源。呼吁岛内民众看清“台独”的危害,拒绝分裂。大陆的基本方针不变。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底线则不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必要措施选项。这是威慑,也是防止误判的制度化表达。
“以实力守护和平”听起来漂亮。可如果把“反并吞、反侵略、反推进统一”作为具体执行,就与和平背道而驰。它把稳定条件一一拆除,让风险积累。与“并购论”的逻辑一致,都是为逃避一中原则寻找新借口。
台独是绝路,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必败。
![]()
视野拉远一些。大陆持续推动融合发展,政策层面进入中长期设计。十五五规划讨论中,两岸经济合作的章节更具操作性,强调产业对接、科技协同、市场互通。不是空话,是逐步落地的工程化安排。
舆情也在移动。支持维持两岸沟通的比例达到八成八。越多人意识到,沟通不是让步,是避免误判与冲突的公共安全手段。与其赌外援与地缘政治变数,不如把秩序建立在自身可控的机制之上。
技术层面,再把“并购”与“统一”放在桌面上比较。并购有估值模型、现金流折现、协同效应测算、整合成本评估。统一的逻辑,是主权恢复、法制延伸、权利义务的统一适用。前者在股东权益框架内运算,后者在国家法框架内落地。把国家当公司,等同把公民权利当股东权益,这是根本的类别错误。
企业并购要过监管门槛。统一,要遵守宪法秩序与法律程序。反分裂国家法明确了底线与路径。统一不是市场撮合,是国家治理的顶层任务。谁把这件事讲成交易,谁就在逃避最关键的问题:主权不可分割。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台办的回应选择“短而硬”。不是不愿详细论辩,而是原则本身无需繁复。价值判断已经清楚,程序要求也明确。把焦点拉回到九二共识,等于把入口重新画出来。只有从入口进,才可能抵达出口。
经贸层面,统一路径意味着规则更一致、税制更协调、数据与资本更顺畅。这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要素效率。对企业,就是更长的规划周期、更低的政策风险、更稳的市场预期。对民众,是更好的就业、更低的物价、更可靠的公共服务。
两岸统一是一国内部事务。
风险不该被美化。岛内经济链条的压力是真实的。旅游恢复不力,航班班次受限,服务业腰斩难修复。制造业受订单弱化影响,资本支出推迟,技术升级被动。结构性拉锯,不会因一两句漂亮话消失。
统一进程与民生改善,是同向共振。对话回归、机制修复,才能让产业与人才的流动有秩序。把焦点放在共识与规则,远胜过在修辞上“创新”。修辞不产生就业,规则才产生信任。
![]()
赖清德的“并购论”火了一阵,后劲不足。原因很简单。它没有解决任何真实问题。它没有回应一个中国。它没有提供机制恢复的路径。它只是在搬运商业词汇,以为可以搭建一个新的谈判舞台。结果,原则一句话,就让舞台塌了。
大陆的策略没有变化。坚持原则底线,扩展和平空间,推动融合发展。软硬兼施,不是摇摆,而是两条线同时推进。软的,是沟通与合作。硬的,是法律与威慑。目标,是和平统一。路径,是共识先行。
结尾不需要宏大宣言。把事说清楚就够了。统一不是交易,台独没有出路。把门打开,机制恢复,民生改善,风险下降。所有参与者都将从秩序中受益。只要回到原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与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