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的清晨,洛阳伊川县看守所的大门缓缓开启,韩伊兵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来。十个月的羁押没有磨平他的疑惑,他望着初夏的阳光,脑子里只剩一句话:“到底是抢烧鸡有理,还是护烧鸡有理?”回到出租屋,他立刻着手准备上诉材料,案件的来龙去脉也就此再度被翻开。
![]()
时间倒回到2019年12月24日晚,街边的卤味小店灯光昏黄,店里只剩韩伊兵和一位醉醺醺的中年男顾客于某。两人原本素昧平生,一只烧鸡却成了导火索。于某支付了70元,而实际价款74元,四块钱的差额让醉汉情绪爆炸。他先是推搡柜台,接着拎起烧鸡就往外冲。店员的本能反应是拦截,场面瞬间失控——短短几十秒,酒精、冲动和争执混作一团。
![]()
“把鸡放下,再补四块钱。”韩伊兵试图用平稳语气化解(对话占全文极少)。结果对方不买账,反手就是一句脏话。小镇夜色寂静,争吵声格外刺耳。于某抢了烧鸡跑到街上,韩伊兵追了二十多米,两人在路灯下拉扯,惊动了村委值班干部。劝阻无果后,于某情绪愈发激烈,身体前倾准备挥拳,却被马路牙绊倒,左腿重重着地。短暂停顿过后,他仍想起身攻击,韩伊兵急中生智,挥出两拳将对方逼退。警方随后赶到,简单询问后各方先行离开,似乎尘埃落定。
接下来发展得出乎当地人意料。于某腿伤确诊为髌骨粉碎性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派出所组织调解,他狮子大开口索赔三十万元。这一数字让韩伊兵与老板无法接受,协商破裂,刑事控告紧随其后。检察机关认定韩伊兵“防卫过当”,将案件诉至法院。审理期间,辩护律师提出三点核心意见:一、起因系于某抢夺财物;二、双方力量悬殊有限;三、韩伊兵的出拳仅在对方爬起继续攻击时发生,未见事后报复。
![]()
然而法院采信了另一套逻辑:于某倒地后丧失主要攻击能力,韩伊兵仍旧挥拳,构成不必要的追加伤害。判决书指出,“在侵害行为已明显减弱的情况下,被告人仍实施击打动作,超过必要限度。”最终量刑十个月。判决一出,舆论迅速分裂。有网民直呼“寒了良民的心”,亦有法律工作者表示认可,理由是“正当防卫必须停止于危险终结之时”。
韩伊兵在狱中读到媒体报道,越看越焦虑。他反复回想那晚的细节:追赶、拉扯、倒地、出拳、警车、医院……哪一步是多余的?哪一步又是不得已?焦虑之外,他也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大家都在讨论“正当防卫”四个字,可真正清楚法律分寸的人并不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一份详尽的上诉状,既为自身权益,也希望推动边界更清晰。
![]()
刑满出狱后,他很快递交再审申请。材料里列了五大疑点:于某跌倒系自身失衡、店员仅两拳、摄像盲区导致证据缺口、拘押期间司法鉴定不透明、量刑与社会危害程度不匹配。案件再次进入程序,引发更多法律学者关注。有学者指出,防卫限度的判定不应只看“是否倒地”,还要结合环境、当事人心理与持续威胁程度。也有人提醒,若一味放宽防卫线,可能导致街头暴力升级,法律必须兼顾威慑与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地区此前已有类似案件被改判正当防卫。2020年一起酒吧斗殴案,二审法院认定被告人“情急还击”无需承担刑责。韩伊兵团队正是看重这一先例,力图证明其行为具有正当性。庭审时间尚未确定,但舆论已然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一边强调百姓自我保护权利,一边强调防卫限度与法律权威。二者拉锯,本质上是如何平衡个人安全与公共秩序的老问题。
![]()
案件延伸出的讨论更宽:夜间经营场所如何防范醉酒闹事、街头监控盲区如何补足、村级调解机制有没有更灵活的赔偿渠道……这些现实议题,往往比判决书条文更加牵动人心。伊川县当地政府随后通报,将在主要商铺门口增设监控,并对个体商户开设法律培训。措施能否奏效仍待观察,但至少说明一桩冲突已促使基层治理做出改变。
![]()
距离那晚争执已过去三年多,于某的伤情基本康复,走路略有跛态;韩伊兵则在等待再审期间重回社会,他换了工作,不再做餐饮。谈起未来,他只说一句:“盼个明白说法。”简单八字,却道出众多普通人对司法的期待——在被侵害与被追责之间,需要一条清晰可见的安全线。案件后续尚未揭晓,但无论结果如何,正当防卫的讨论还会继续,那只74元的烧鸡也因此被写进了法律教育课的案例册。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