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在人类历史上刻下血与火的印记。
但在无数枪林弹雨之间,有一种力量,能穿越硝烟直击人心,那便是影像的真实。
![]()
一张照片,往往能比千言万语更具冲击力。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摄影干事李永安冒死拍下的照片,不仅粉碎了越南的谎言,让他们胆寒,更震慑国际舆论、促使战争迅速收官。
这背后,是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镜头?
又是一位怎样的“摄影战士”,将英雄的背影定格在世界的记忆中?
谅山告急
1979年2月,热浪尚未到来,但战火已在边境线悄然燃起。
就在《人民日报》刊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之后,一场席卷南方边境的战争骤然爆发。
![]()
这一刻,属于铁与血的时刻,属于每一个解放军战士的时刻,也属于无数不为人知却同样奋战的身影。
在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一个名字反复被提及,注定要载入史册,那就是谅山。
它如同一块嵌在边境线上的枢纽,将越北山地与河内平原紧密相连。
向北,是崇山峻岭,灌木密布,是天然的屏障,向南,则是一马平川,稻田纵横,正通向130公里外的越南首都河内。
越军当然深知谅山之重要,早早就在这里布下重兵,第3师作为主力,外加地方部队和民兵守卫,还有第327师、337师与北太省197团陆续增援,几乎将能调动的兵力都压在了这里。
![]()
在阵地修建上,越军也是煞费苦心。
据战后统计,谅山周边共布设约两万个作战工事,密布着地雷阵、陷阱、伪装碉堡和交错交错的壕沟,构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
就在谅山戒备森严、敌军集结之时,我国也同样在迅速调兵遣将。
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神情严峻,他一锤定音:
“27日拂晓攻击开始,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
一声令下,整个前线作战系统轰然运转。
![]()
三支精锐部队,55军、43军、41军,分别从同登、禄平、多克等方向,对谅山发起钳形攻势。
战争就是拼速度,拼火力,也拼决心。
为了一举摧毁谅山的核心设施,我军特别制定了一场代号为“万炮轰谅山”的战役计划。
这并非虚名,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万炮齐发”。
在谅山前沿阵地上,19个炮兵营、246门各型大口径火炮早已完成阵地部署。
观察哨、气象站、通信兵、火控人员多方协同,只等一声令下。
一声尖锐的哨音划破沉寂,如雷贯耳的炮火随之轰然而起。
![]()
数千发炮弹宛如从地狱中呼啸而出,直扑谅山市区的33个重要军事目标。
省府机关、军政枢纽、仓储据点、通信塔台、铁路桥梁,没有一处能逃过火力的覆盖。
越军的防线在这密集如雨的炮火下土崩瓦解,工事被掀翻,碉堡被摧毁,防区瞬间成片瓦砾。
残垣断壁下,是仓皇而慌乱的越军身影。
炮火之中,我军步兵紧随而上,像利剑一样直刺敌军要害。
敌军虽有顽抗,但在这场炮火洗礼下已然丧失组织能力,谅山外围的据点迅速被拔除,为后续主攻打开了口子。
战场之中,有着另一种沉默的记录者。
![]()
他没有端枪冲锋,却始终跟在最前线。
他叫李永安,是55军163师政治部的新闻干事。
此刻,他正埋伏在某个战壕之中,怀里紧紧护着的,是那台沉甸甸的照相机。
他必须用镜头,捕捉这一切,记录下这场浓缩于半小时的金戈铁马。
镜头上的信仰
有人说李永安是一个拿相机上战场的“战士”,也有人说,他是个“拼命三郎”。
但他自己清楚,他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前线体验”而来,他是为了一张照片,一张真正能代表这场战争灵魂的照片。
![]()
战争爆发之初,作为政治部新闻干事,李永安的任务本不在前线。
他的职责,是在后方拍摄缴获武器、采访俘虏,整理战地通讯,记录战果,整理宣传资料。
但他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呼喊,那不是他要的,他要的是“真实”,是“火线中的瞬间”,是将解放军最真实的英勇姿态呈现在人民眼前。
在同登战役打响之际,李永安主动找到师政治部领导,态度坚决地说:
“我是搞新闻摄影的,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的镜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记录战士们最真实的样子!”
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原本担心他安危的上级最终点头批准。
![]()
于是,从那一刻起,李永安不再是后方的“记者”,而是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生共死的“战友”。
他没有多余的行李,随身携带的只有相机、胶卷和一把自卫用的小手枪。
同行的战士每人都背着干粮、水壶、绒衣和随身用品,李永安却在一次次转移和躲避炮火中,逐一舍弃了所有生活用品。
他唯一护得最紧的,是那几卷胶片。
那是他拍下的战士们跃出战壕、炸毁敌堡、奋勇冲锋的瞬间,是敌军狼狈逃窜、枪支弹药散落一地的铁证。
他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守望者,等待着那最具价值的火光一现。
他的很多照片,都不是在安全地带拍出来的,而是用生命和意志拼出来的。
![]()
镜头背后,是千千万万人的牺牲,他不能辜负他们。
有一天战争会结束,子弹会沉寂,但照片会说话,会为那些无名英雄作证。
正因为这份信仰,他才甘愿用血汗换画面,用生命博画幅。
奇穷之桥
1979年3月4日凌晨,天还未亮,李永安背着相机,随55军163师489团第3营悄然绕过两个越南村庄,朝奇穷河方向潜行。
突击部队全员屏气凝神,而李永安这时却在心中反复琢磨一个问题,“怎么拍?从哪个角度?怎么能拍到最真实、最具冲击力的一刻?”
黎明六点整,炮声骤然打破沉寂,我军的“围歼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
李永安已紧紧贴着突击连队的尾翼,和战士们一同跃出战壕,朝目标冲去。
在冲锋队即将逼近桥头的瞬间,一阵高射炮横扫而来。
前排战士几人被直接击倒,血肉横飞,整条战壕像被锯开了一段。
李永安就近卧倒在桥边的斜坡上,滚落几米,差点栽入小溪。
他喘着粗气,从泥土中将相机拽出,拍下一张,几个战士正抱起伤员往回撤,背景是正在燃烧的越军碉堡。
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为“血战前线”的代表影像之一。
![]()
当李永安再度站起身时,身上的军装早已破碎不堪,头盔也不知在何时滚落。他赤手攀着一块塌陷的桥基,双眼紧盯前线。
在一个短暂的停火间隙,李永安猛然看到一队突击小组已成功接近桥中央,他意识到机会来了,这将是决定谅山南部防线的关键一刻。
他立即背起相机,冲上桥身。
就在此时,一发炮弹落在距离他五米外的路基上,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翻。
他倒在地上,耳中一片嗡鸣,鼻腔满是血腥与尘土,左臂被弹片擦破,鲜血染红了衣袖。
他挣扎着爬起,第一反应不是查看伤口,而是抓住滚落在地的相机,检查镜头是否破损。
![]()
万幸,相机安然无恙。
他趁着爆炸后的短暂静止,再次靠近桥中央,拍下决定性画面,战士们在火光与浓烟中站立,挺进敌阵,背景是断裂的桥梁与四处喷射的火焰。
此役中,李永安在桥头拍摄的照片,视角各异,内容完整,每一张都记录着生死一线的瞬间。
他望着相机中不断显影的画面,眼角泛起泪光,不是为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而是为那些在镜头中定格、却再也无法归队的战士们。
那些画面,将成为他们存在过、战斗过的证明。
一张照片
1979年3月4日,炮火虽未完全平息,谅山的硝烟却已渐渐稀薄。
![]()
我军南线突击队成功攻入谅山市区,敌军残部或逃或降,城内虽仍零星有枪声响起,但胜负已无悬念。
这座被越军视为“不可逾越”的战略要塞,被解放军狠狠打脸。
李永安随着163师489团3营的战士一路冲杀至谅山省府大楼附近。
他走在弹坑与瓦砾之间,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是一张可以载入史册的照片即将诞生的瞬间。
眼前这座省府大楼,仿佛静静伫立在历史的背景前,它是典型的殖民风格建筑,厅堂式屋体,门前八字形展开的石阶对称有力,在战火中却奇迹般保持了基本的完整性。
这里曾是敌人的权力中枢,而今,我们站在这里。
![]()
李永安站在这片八字石阶前,敏锐地捕捉到了画面中的独特构图,这不只是一个建筑背景,它本身就是一张天然的舞台。
八字石阶由外向内延展,形成聚焦视觉的导线,断墙残垣与铁炮烘托出历史沉重感;而大楼门前的空旷处,正适合安放两个“主角”。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两位战士身上,这两名战士,满身尘土,面容坚毅,手中仍紧握钢枪,半蹲靠在护墙后警戒。
他快步走上前,小声地询问:“同志,你们能不能站起来一下?只一会儿,我想拍一张照片。”
这两名战士没有任何犹豫,听罢立刻霍然站起。
他们一左一右,刚好立在八字石阶的转折点处,背景是古炮和石阶,身形笔挺如松。
那一刻,他们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胜利的化身。
![]()
他们向这个世界宣告:谅山已归我军掌控!
李永安几乎是本能地举起相机,快门轻响,镜头将这一刻永恒定格。
这张照片后来被命名为《攻克谅山》。
它没有鲜血,没有火光,但却比任何战斗画面更具冲击力。
当越南方面还在对外声称“谅山尚在控制中”“解放军被困北区山林”之际。
《攻克谅山》照片如一记响亮的耳光,击碎了所有谎言。
![]()
画面中谅山地标清晰可见,战士身后的省府大楼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我军已经占领市区。
这张照片不仅粉碎了越南企图拉长战线、等待国际支援的战略图谋,也稳定了国际对中方的信心。
它成为中国宣布达成战前目标、于次日3月5日主动宣布撤军的有力舆论支撑。
干净利落,不给第三方插手的机会。
许世友司令得知后更是说:“摄影干事一等功!”
![]()
那天的八字石阶早已清扫干净,战士们也早已调往其他前线。
但那张照片,定格了他们最光辉的时刻,仿佛两尊雕像般,伫立在国家荣誉与历史记忆的交界点,向整个世界,默默讲述着中国军人的胜利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