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高山仰止。先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高瞻远瞩,后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磅礴。
因为心怀高远,所以八岁的小寇准虽未亲临华山,却能写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豪迈诗句。
所以,锐意革新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能够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铿锵誓言。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彼时,辛弃疾奉诏回朝,途经江郎山,也写下一首气贯长虹的七绝。
![]()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宋 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简译:
三座青翠的山峰,每一座都好像被削了一般,卓立不群,高耸入云,互不接触。
每一座山峰都直立向上,彼此没有依靠和搀扶,就像撑起这天地给世人看一样。
![]()
赏析: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绍熙二年(1191年)年底,闲居上饶长达十年之久的辛弃疾,再度得到宋光宗启用,奉诏前往临安面圣。
此次入京,辛弃疾走的是陆路,快马加鞭,由南往北,经由江山入浙江,途经江郎山麓,有感而发作《江郎山和韵》。
江郎山位于今浙江省江山县,三座主峰形似石笋天柱,呈“川”字形并列,海拔八百余米,山体陡峭如刀削斧凿,直插云霄。
江郎山以”奇“、”险“、”神“著称,向来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白居易赞其”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彼时,风尘仆仆的辛弃疾行经此地,停马驻足,望着江郎山三峰“青如削”、“不可干”的雄姿,心中不由得激荡起复杂的情感。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是旷达的,虽然因为抗金主张屡遭打击和罢官,却依旧豪情不减。
赋闲多年,终于迎来转机,他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刻赶到京师,可是,长期仕途坎坷,面对偏安的朝廷,他内心又是忐忑不安的。
![]()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彼时,眼前这座拔地如笋、高耸入云的山峰,不仅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观,更是辛弃疾寄托豪情壮志的载体。
辛弃疾的家国情怀,源于其祖父辛赞,辛赞虽仕于金朝,却始终心系故国,常带幼年的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弱冠之年,他就率二千义军加入耿京义军,南归后献《美芹十论》《九议》,提出“分兵捕虏”“以夏制夏”等战略。
但他的抗金策略并未得到采纳,此后,他辗转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虽屡建功勋,却始终无法实现北伐理想。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却因其“归正人”的身份和主战立场,在南宋官场屡遭排挤和打压。
他曾在江西平定茶商赖文政之乱,创建“飞虎军”稳定湖湘,却因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罢官达十余次。
”男儿到死心如铁”,虽宦海沉浮,但性格刚直的他始终坚守气节,就如那并肩而立的江郎山那般,不依附,不攀缘。
“了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试手,补天裂”,那“撑持天地与人看”的山峰,又何尝不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辛弃疾孤傲执着,这江郎山的三峰,恰似他心中那座永远无法抵达的理想之巅:既高不可攀,又必须仰望。
![]()
后记: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辛弃疾志向远大,志在寥廓,始终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原为己任。
可是,他纵有廉颇之志,却无朝中遣派送旨的冯唐,虽是知音少,无所依傍,但他犹自心怀撑持天地的壮志。
辛弃疾这首《江郎山和韵》,气贯长虹,既是对江郎山的礼赞,也展现了他坦荡无畏的气魄,更是逆境中的执着坚守。
参考资料:
《稼轩长短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