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英伟达CEO黄仁勋、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携手「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Yoshua Bengio,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开拓者李飞飞、英伟达首席科学家Bill Dally同坐一堂,这场荣获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后的深度访谈,成为了AI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六位覆盖AI硬件、算法、数据全链条的顶尖大脑,不仅回溯了四十年智能革命的萌芽与爆发,更围绕「泡沫与否」「人类级AI何时到来」等核心问题展开激辩,为我们揭开了智能时代的神秘面纱。
![]()
火种四十年:那些改变AI命运的顿悟瞬间
如今席卷全球的AI浪潮,并非源于某一个瞬间的灵光乍现,而是一群探索者在漫长黑夜中的坚守与突破。时间拨回1984年,Geoffrey Hinton在简陋的计算机上进行着一项看似简单的实验——训练微型模型预测序列中的下一个词。当他发现模型「竟然能学到词语的含义」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个发现会成为今日所有大语言模型的原始雏形,像一颗深埋的火种,在AI寒冬中静静等待燎原之日。
几乎同一时期,年轻的Yann LeCun怀揣着一个「偷懒」的想法:与其耗费心力一行行编程构建智能,不如「让机器自己学会智能」。这个看似随性的念头,恰恰触摸到了机器学习的核心本质。而真正为这场革命注入「燃料」的,是2006年李飞飞的深刻洞察。当时,她敏锐地意识到「所有算法都受困于数据太少」,就像孩子缺少认知世界的素材难以成长。于是,她带领团队耗时三年,手动标注1500万张图片,创建了ImageNet数据集。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爆发引擎。
革命的推进还需要强大的「算力引擎」。2010年的一场早餐会面,成为了行业转折的关键。斯坦福教授吴恩达向Bill Dally透露,Google用1.6万个CPU才完成猫的识别任务。Bill Dally团队回去后,仅用48个GPU就复现了这一实验。「我们应该为深度学习制造专门的GPU」,这个顿悟让英伟达踏上了AI算力巨头的征程。而黄仁勋则看到了规模化的可能性:「一旦算法在单卡并行奏效,就能扩展到多卡、多机乃至整个数据中心」,这正是如今AI数据中心架构的底层逻辑。六个关键的「顿悟时刻」,串联起四十年的发展脉络,原来今日的智能浪潮,早已在四十年前埋下伏笔。
![]()
泡沫疑云:AI革命是真实价值还是虚幻狂欢?
随着英伟达市值飙升至万亿级别,全球范围内掀起AI热潮,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当前的AI繁荣是真实的产业革命,还是又一个即将破裂的互联网泡沫?对此,黄仁勋给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回答。他对比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当时行业铺设了大量光纤,但多数是未被使用的「暗光纤」;而如今,「几乎你能找到的每一块GPU,都在被点亮并投入使用」。
这背后的核心差异,在于AI改变了价值生产的底层逻辑。过去的软件是「工具」,用户购买后即可直接使用;而AI是「生产力本身」,它并非预先生产好的内容,而是实时生成的智能。就像人们向ChatGPT提问时,它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全新的「智能生产」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算力支撑,如同工厂运转离不开机器与电力。黄仁勋强调:「我们正在构建价值数千亿美元的『AI工厂』(数据中心),以服务于一个建立在智能之上、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全新产业。当前正处于产业构建的初期,根本不是泡沫。」
不过,行业内的分歧依然存在。李飞飞认为,AI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除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仍有待探索;Yann LeCun则直言,泡沫在于「认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范式最终能发展到人类水平的智能」,他坚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根本性的技术突破。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辩论,恰恰反映了AI行业的真实状态:既在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狂热。
未来之问:人类级AI还有多远?
「我们离与人类相当的智能还有多远?」这个问题,让六位AI巨擘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勾勒出智能未来的多元图景。
![]()
黄仁勋是典型的「务实派」,他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且它已经发生了」。在他看来,现有AI已具备足够的「通用智能」,能够转化为大量实用应用,纠结于「是否达到人类级」不如专注于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
Bill Dally则直接否定了问题本身,他提出「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创造取代人类的AI,而是增强人类能力」。就像飞机与鸟类飞行方式不同却同样能实现飞行,AI将成为人类的强大助手,接管记忆2.2万种物体等人类不擅长的任务,让人类专注于创造、共情等独特优势领域。
![]()
李飞飞的「开拓派」视角充满敬畏:「我们甚至还没搞懂『智能』的全貌」。她认为,AI可能在某些维度超越人类,比如识别2.2万种物体、翻译上百种语言,但不会与人类智能形态相同。毕竟AI作为一门学科仅有70多年历史,而物理学已有400多年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沿等待我们去征服」。
![]()
Yann LeCun则持「怀疑派」态度,他明确表示「靠现在的技术路径走不到人类级智能的终点」,未来5-10年可能会出现新的技术范式,但整体进程会比想象中更漫长,「我们仍然缺失某些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
![]()
Geoffrey Hinton这位「预言派」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节点:「我相当肯定,20年内,你和一台机器辩论,它永远都能赢你」。
![]()
而Yoshua Bengio的「敬畏派」观点引人深思,他认为AI最终可能「做到几乎人类能做的一切」,但时间高度不确定。尤其当AI具备自主研究AI的能力时,将成为自我迭代的「加速器」,发展速度可能远超人类想象,人类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结语:群星闪耀下的智能初心
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对话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因为六位巨头的学术地位与行业影响力,更在于他们始终围绕「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一核心展开思考。从四十年前的火种萌芽,到如今的产业爆发;从对泡沫的理性审视,到对未来的多元畅想,他们的分歧与共识,都在提醒我们:AI不是要创造一个取代人类的「异类」,而是要成为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的「伙伴」。
当AI群星闪耀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奇迹,更是一群思考者对人类未来的深切责任感。智能革命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场巅峰对话,注定会成为其中最具启示意义的篇章,指引着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前行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