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11月9日,雪域高原的罡风掠过金马草原,色达县在期盼中宣告诞生。彼时,这里没有像样的道路,没有坚固的房屋,唯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帐篷在风中飘摇,唯有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在各族儿女心中扎根。
70载风雨兼程,70载砥砺奋进,70载沧桑巨变。在党的旗帜引领下,坚韧顽强的色达各族儿女同心携手、赓续奋斗,在广袤高原奏响了一曲曲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书写了一页页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居兴业、从闭塞困顿到通达四方、从民生凋敝到幸福小康,这座镶嵌在川青边界的雪域明珠,正以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照亮高原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色达县建县7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一同见证这片土地以信仰为笔、以奋斗为墨,绘就的壮美发展画卷。
党建引领,鲜艳旗帜迎风展
1952年,色达县办事处在一顶帐篷里开展建政工作。“一顶帐篷建政”的历史佳话铺展出中国共产党领导色达县从初始到辉煌的伟大历程。
![]()
鲜艳的旗帜迎风飘扬
70年初心如磐,70年使命在肩;70年栉风沐雨,70年硕果累累。色达县建县70年来,在县委坚强领导下,组织工作始终坚守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根本定位,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历史性变革与成就筑牢组织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系统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理论铸魂,筑牢思想根基。70年来,县委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将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以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建县后相继开展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改革开放后推进“双学”“三讲”、科学发展观学习等集中教育,实现党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创新推行“1+3+N”主题党日、“有事找党员”志愿服务等载体,实施“乡村头雁”能力提升工程,累计举办主体班次200余期,培训2.5万人次。通过藏汉双语宣讲、“马背执纪宣讲小分队”等特色形式,将党的声音送到云端藏寨、天边牧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持续锤炼,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选贤任能,锻造过硬队伍。为政之要,唯在得人。70年来,县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着力打造堪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955年全县仅有干部6名且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至2024年底,干部队伍增至2711名(增长451倍),其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441名,结构素质实现质的飞跃。建县初期招收培训知识青年和工农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后落实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为发展注入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工作制度机制,制定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意见,鲜明政治表现“第一标准”;推行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工程,建立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家风教育等监督制度,构建从严管理监督体系。同时以“红黑榜”考核等机制压实责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百丈之台,起于垒土。70年来,县委持续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1955年全县仅1个基层党组织、3名党员,2024年底已发展到262个党组织、4939名党员(分别增长262倍、1646倍),涌现出俄木尔体、张瀚等先进典型。建县后逐步在农牧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广建党组织,实现“有群众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就有党的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入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单独组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党支部、组工干部联络指导机制。筹资近2.5亿元改善基层政权和村级活动中心条件,推动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在“7·08”泥石流抗击、“8·31”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74个基层党组织、2700余名干部职工和900余名驻村干部下沉一线,成为服务大局的坚强力量。
聚才兴县,激活发展动能。千秋基业,人才为本。70年来,县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建县初期着力引进培养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将人才工作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康巴英才”政策体系,制定人才激励办法,推行基层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制度,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经费(含200万元对口支援经费)。实施“双十双百”人才工程、名师工作室建设,引进46名科技医疗人才开展“组团式”服务,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格局。至2024年底,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3165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为色达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色达的辉煌成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与各族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站在新起点,色达县委组织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在干部、组织、人才工作中展现新作为,为谱写新色达建设新篇章、在新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组工答卷而奋勇前行。
基建升级,天翻地覆焕新颜
金山映雪,碧水环城。70年间,色达县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高原小城,蜕变为集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昔日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闭塞之地,如今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市政设施一应俱全,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拔地而起,以川青交界枢纽之姿,书写着城乡蝶变的时代篇章。
![]()
移民新村——安康社区
住有所居是民生之本。色达县将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色柯镇约若新村作为甘孜州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022年启动建设,2024年交付240套联排别墅,三种户型适配不同家庭需求,同步配套景观绿化、引水工程及民宿体验馆等产业设施,昔日“城中村”变身川青交界的“会客厅”。村民所彭感慨:“新房结实暖和,水电齐全,孩子能亮堂写作业,老人不惧寒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2017年起,色达建设甘孜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安康社区,在1300亩区域内配套完善的供排水、道路、照明等设施,6年来接纳搬迁群众235户986人。社区创新“五级管理”模式,以集体经济分红带动增收,2023年累计分红160余万元,人均增收679元。村民修吉喜笑颜开:“搬进新家后,政府安排了工作,收入逐年提高,欠债还清了,孩子上学条件也改善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近年来,色达投入2.2亿元推进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程,对3200余户农牧民住房改造升级,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290户。康勒乡翁扎二村等5个重点帮扶村实现全面焕新,房屋“穿衣戴帽”、道路硬化、牲畜暖棚新建,路灯、垃圾桶等设施配齐,卫生厕所和管网改造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直言“村子美得像景区”。
色达县城从无到有,从“一顶帐篷建政”到如今的县城面积达1.8平方公里。从有到优,市政建设不断发力,色达已成为川西高原现代化新城。2024年8月,温江援建的白塔公园开放,6.7万平方米园区内绿草如茵,成为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曾因采砂受损的果根塘湿地,经多年治理获批省级湿地公园,2157.36公顷的生态画卷,成为居民休闲和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洛若镇自来水厂扩建后,日供水能力达3000吨,彻底解决群众“用水难”,保障未来十年用水需求。
交通升级是发展的核心引擎。70年前,色达仅靠羊肠小道通行,人力畜力为主要运输方式;1960年首条公路通车后,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如今,色达累计投入41.77亿元,建成“四纵四横七连”公路网络,通车里程达2260公里,17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车,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五色海旅游环线获评“十大最美农村路”。
“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让交通惠民更有温度。16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29个村级驿站全覆盖,39辆“小黄车”穿梭在3条公交线路上,“四定四统一”标准规范服务。创新“客运+邮政+电商”模式,让松茸、虫草等特产48小时直达城市,年助农增收超千万元。便民、保障、应急三类专线精准对接需求,学生专班、送医送药专线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驾驶员俄波东周说:“道路越修越好,还有免费车辆体检,收入稳定,工作更安心。”
从住房改善到交通突破,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提质,70年来,色达县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让曾经的“路网末梢”成为川青区域交通节点,让“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优居”。如今的色达,藏寨新颜与雪山草原相映,惠民工程与产业发展相融,各族群众在发展成果中坚定信念,一首“金通道路宽又广,党的恩情比天长”的歌谣,正唱响雪域高原的幸福新篇。
文化传承,古韵新声薪火传
金马草原的风,吹拂永不褪色的红。在川青藏交汇的雪域高原,色达县静静地矗立。这里高寒缺氧,长冬无夏。1936年的夏天,一支红色的洪流途经此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80余年过去,色达正用独特的方式,唤醒那段沉睡的岁月,让红色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
色达非遗“走出去”展现绚丽风采
色达位于川青交界处,高寒缺氧、长冬无夏,是红军长征走过的雪山草地。1936年6月,由朱德、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率领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过色达,红军长征中经过色达境内色柯、年龙、塔子、洛若、杨各、旭日等乡镇,红军与色达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感人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
色达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项目建设工作人员四郎泽仁介绍,色达县全力打造“长征国家公园色达段”,以“两路纵队三条沟”历史脉络为核心,整合金俄寺、东嘎寺等红色遗址,串联徐向前指挥部旧址和红军鲜花谷。修复的甲斗沟指挥所陈列室,通过文物、影像重现1936年筹粮北上的壮举。未来将开发重走长征路研学线,让游客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亲历“牦牛青稞援红军”的军民情,让红色基因在雪山草地永续传承。
如今,色达的红色遗址,是触摸历史的坐标。
县城西郊的东嘎寺内,珍藏着一面“藏汉是一家”的锦旗,还有朱德总司令签署的粮食借条。壁画上模糊的红军标语,无言讲述着军民鱼水情。
翁达镇的金俄寺,也见证过那段历史。1992年重修时,在墙基下发现了两具红军遗骸,以及民国铜币、弹夹等物品。这印证了曾有战士长眠于此的往事。更有一段往事:一位曾被寺院收留疗伤的红军战士,多年后重返队伍。他与当地人的情谊,成为民族团结的佳话。
杨各乡甲斗沟,如今被称为“红军鲜花谷”。1936年,徐向前率领的指挥部曾在此驻扎十日。2023年7月,旧址得到修复。千年白杨树下,新建的陈列室展出文物、文献和照片,让历史触手可及。指挥部旁的山峰,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脚步声。
色达,以连绵山峦为脊梁,以辽阔草原为血脉,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文化画卷。全县非遗项目库珍藏丰富,瑰丽多姿,文化和旅游部于2008年授予色达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在这里,你可以沉浸于色达藏戏的恢宏演绎,看舞袖翻飞、听唱腔激荡,于光影交织中触摸千年史诗《格萨尔》的英雄魂魄;可以走近牧人的黑帐篷,触摸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的温度,从经纬纵横的藏毯间读懂高原儿女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还能驻足于格萨尔彩绘石刻前,凝视灵石上斑斓的史诗图景,让刀锋刻画的战神传奇与高原阳光一同烙入记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强调了非遗在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致力于推动系统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由此可见,加强非遗传播、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甘孜州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这一整体格局中,色达县近年来全面开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持续加大文化传承和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做深做实非遗保护工作,大力支持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产品创作、设计和研发,建设了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保护单位为该县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州级12项、县级7项。涉及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5 项,其中:人类级2项、国家级2项、省级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9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0人、州级传承人54人。申报巴春等4名乡村工匠,拉孟唐卡绘画入选全省非遗保护实践优秀案例;藏戏(色达藏戏)已入选为四川省第二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同时入选“圣洁甘孜·甄选品牌”品牌。诺纳牛羊毛编织系列产品申报为天府旅游名品,泥朵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
色达非遗传承的根基在于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色达藏戏、格萨尔彩绘石刻、牛毛绒编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扎根于当地历史文化土壤,通过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系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累计开设舞蹈/藏戏/唐卡等培训,开展藏戏普及与文化下乡活动超千场次;建成集唐卡展厅、教学区及生活空间于一体的安康社区艺术合作社教学基地,在延续史诗文化生命力的同时,有效强化了社区文化认同纽带。
在保护模式上,色达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当地建成4个非遗工坊,推动格萨尔彩绘石刻、牛毛绒编织技艺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既为手艺人提供了可持续收入,也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同步推进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已完成《格萨尔》史诗说唱等3项非遗项目的影像记录,建立起系统化的数字档案库,为文化留存提供了科技支撑。
生态守护,绿水青山映蓝天
春有雪峰映穹,夏有草甸缀芳,秋有原野鎏金,冬有冰湖凝玉。如今的色达,四季皆展生态画卷。这座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川青交界处的小城,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地,更是“中华水塔”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四川十大高原牧区县,生态地位举足轻重。70年来,色达儿女在9338.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绿染高原”、从“靠天养畜”到“生态富民”的蜕变,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
草原修复工程还色达一片绿水青山
1955年建县初期,色达草原以天然草场为主,在高寒气候与高海拔条件限制下,牧民长期依赖粗放式游牧,缺乏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场改良技术,草场承载力与牧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过度放牧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植被覆盖下降又引发鼠虫害,而高寒环境导致乔木难生,植被多为灌丛和高山草甸,仅能维持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无法形成经济开发体系,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为后续治理埋下了长期挑战。
进入21世纪,色达生态建设迈入系统治理新阶段。依托国家生态工程与地方规划,该县以“灭鼠治沙—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为路径,实施围栏封育、草种补播、鼠害集中治理,同步试种耐寒适生树种,构建“灌草固土+林带防风”立体屏障。通过遥感动态监测与社区共管机制,精准调控草畜平衡,推动高寒牧区从被动应对生态退化转向综合治理、长效修复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色达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立足高原特殊生态本底,色达以林草资源管护与生态修复为核心,发起系统性治理攻坚。深化林草长制,构建由203名林草长、133名监管员组成的三级网格体系,一季度巡林超1800次,落实20项重点任务,推进机构标准化建设。同时筑牢森林草原防火防线,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排查隐患23次;完成4.45万亩松材线虫普查,对0.96万亩云杉落针病、蜀松球蚜实施无公害防治,防治率达100%,初步构建起“防护-修复-提升”的生态治理闭环。
站在新起点,色达升级“生态立县”战略,2025年计划投资1.46亿元实施11个生态修复项目,涵盖6.32万亩沙化治理、3.07万亩人工种草、41.35万亩草原改良,以及1.5万亩湿地修复、1.55万亩退化林修复和0.6万亩造林。引入社会资本3300万元建设碳中和林,新增3080亩,累计达7580亩,助力碳达峰目标实现。
近年来,色达紧扣“上保湿、中增绿、下添彩”理念,通过冲蚀沟治理、植被恢复增强湿地功能,在县城周边营造防风林,栽种花楸、红叶李等彩叶树种,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2020年以来,争取上级资金5.17亿元开展生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沙化治理32.18万亩、退化草原治理及鼠害防控186.3万亩、湿地修复2万亩,国土绿化栽植苗木434万株,近万名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与受益者。下一步,该县还将投资1.51亿元实施13个生态修复项目,攻坚55万亩生态复绿,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保护的亮眼成果中,湿地修复尤为瞩目。2023年,色达泥拉坝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四川第三处国际重要湿地。这片藏语意为“太阳湿地”的区域位于泥朵镇,属雅砻江水系,面积超100平方公里,泥炭沼泽占比90%以上,是国家一级珍禽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通过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湿地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为珍稀物种构筑起生命绿洲。
曾因采砂而河道坑洼的果根塘省级湿地,经色达县倾力治理,如今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等类型全面恢复,中华秋沙鸭等珍禽水鸟及两栖类、鱼类重返家园,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典范。
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交出优异答卷。色达组建科考团队完成首轮全域生物本底调查,建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白唇鹿专项保护奠定基础。通过构建“科研+社区+监测”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划定6处重点监测区域,布设30台套智能监测设备,形成全天候立体化监测网络,力争三年内实现旗舰物种种群增长5%。
目前,色达已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严厉打击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严格规范野生植物采集审批,科学核定冬虫夏草等物种采集限额,深化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完成保护地整合优化,平衡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全县现有高等植物381种、野生动物265种,平均6平方公里配备1名巡护员,形成“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监管”的保护新格局。
川西北的金马草原上,丘峦绵延的“新绿”如雪域雄鹰展翅,守护着沙化荒地。70年绿色坚守换来了满目葱茏,色达以高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样本,也谱写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华章。
产业发展,强县富民舒画卷
色达县曾有贫困村89个、贫困户3613户、贫困总人口14063人,2020年2月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产业发展是脱贫奔康的核心抓手,如今的色达,传统农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智能灌溉、耕地监测、电子耳标、冷链物流等新技术扎根高原,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
色达牦牛现代生态产业园
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色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总量管控与占补平衡,推行“动土必问”和田长制,确保新垦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通过压实党政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稳定1.3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打造3000亩青稞高产示范带,推广良种良法使单产提升15%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300吨。2025年将重点建设青稞、马铃薯、油菜示范基地,通过全流程技术优化,推动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夯实农业发展“基本盘”。
畜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正实现全链条转型升级。饲草产业突破性发展,2024年种植面积达5.75万亩,鲜草总产量超6.5万吨,饲草自给率提升至80%,破解冬季牲畜缺草难题。牦牛产业集群成效显著,建成600余套标准化暖棚、675个生态家庭牧场,培育5个规模化养殖场、9家集体牧场和67家养殖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带动2000多户牧民增收。通过科学核定出栏计划、出台奖励补助办法,2024年完成牲畜出栏7.375万头,其中牦牛出栏7.1736万头,商品牛上市1.2065万头,色达成功入选首批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农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同步发力。藏源曌美、康康食品等企业形成“养殖+加工”产业链,产品扩展至38个品类,冰鲜牦牛肉打开全国市场。目前已有8个产品获有机认证,5个产品注册地理标志,今年新增紫皮大蒜、藏香猪等5个有机认证产品,认证规模覆盖36万余亩生产基地。通过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等展会,色达牦牛产品获评“名特优新”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持续提升。
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升级核心载体。投资4.9亿元的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已整合资金4.02亿元,入驻8家企业,2024年创建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集牧草种植、养殖、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中藏药材产业园区同步推进,核心区覆盖多乡镇,建成10个种植基地,种植山莨菪、大黄等10余种药材,规模达2.5万亩。
科技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围绕牧草、牦牛、中藏药三大产业开展技术指导30余次,培训18场次、870余人,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在牧草种植领域,筛选出10个适生优质新品种,建立3000亩良种扩繁基地,培育出“超级牧草”,建成5.6万亩优质高产饲草基地,使牦牛死亡率从6%降至3%以下,彻底破解“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恶性循环。
“县、乡、村、户”四级饲草基地协同发展,引进企业建设万亩饲草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用工带动群众增收,政府推行种草奖励机制,形成“村有储草棚、乡有储备库、县有储备站”的格局,9个防灾减灾饲草储运仓库和集体牧场草料库,筑牢牲畜“粮食安全”防线。色柯镇村民丹巴感慨:“流转草场有租金,基地务工有收入,冬天还有政府发放的草料,牦牛过冬再也不用愁了。”饲草种植还使退化鼠荒草地植被盖度提高50%以上,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
中藏药材产业开辟富民新路径。色达依托1000余种中藏药材资源,整合资金1.3亿元,探索“牧民+专合社+企业”模式和“药材+牧草”生态治理模式。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订单收购获得三重收益,2800余人次年均增收7800余元,2022年36个村分红500万元。“青藏药谷”“川贝之乡”建设加速推进,168亩川贝母标准化种植基地亩产较野生提升2.3倍,2025年预计收益超600万元,带动种植规模突破3000亩。中藏药材交易市场吸引280家经营单位入驻,2024年产值达9700万元,“金马制药”成为地域特色品牌。
工业与消费双向赋能,改写发展格局。依托牦牛和中藏药材资源,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增至7家,2023年培育首家规上企业,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7074万元,80余款特色产品走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11亿元,较2019年增长32.15%,“高原特色消费促进月”等活动激活消费潜力。电商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网络零售额达3.8亿元,589名本土电商人才通过培训上岗,虫草、牦牛肉干等产品借直播带货畅销全国。外贸实现零突破,2024年出口额达68.55万美元,政府发放补贴31.7万元支持企业参展。
基建升级与招商引资夯实发展根基。16个乡镇实现4G全域覆盖,5G基站落地雪域;2.28亿千瓦时光伏项目即将投产,新增4座加油站保障民生。五年累计签约22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13.83亿元,百亿级风机配套产业、高海拔储能项目落地,招商引资项目连续三年100%落地。虫草交易市场实现从露天零散交易到标准化经营的转型,2024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牧民增收。
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添新动力。徐向前指挥部旧址陈列室、东嘎寺筹粮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放,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融合模式打造全季旅游品牌,年均带动就业超200人,间接拉动消费超千万元。
70载砥砺前行,色达从单一农牧经济转向多元化、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实现了从“边陲小城”到“开放高地”的蜕变。未来,色达将持续深耕清洁能源、中藏药精深加工、电商新业态等领域,在高原大地上续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篇章。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暖心田
川西北高寒腹地的色达,70载砥砺前行,始终以民生为念,在教育、医疗、就业、文旅四大领域精准发力,让惠民暖阳遍洒金马草原,绘就出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幸福画卷。
![]()
约若新村交房仪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建县之初,色达教育始于简陋的“帐篷小学”,1958年第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仅招收25名学生,师生在草坪帐篷中授课。新世纪以来,借着国家政策东风,色达聚力“双基”攻坚、“普九”工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近十年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2%,新建改建校舍43所,建成82所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如今,标准化校舍取代了马背教学点,89%的教育信息化覆盖率让牧区课堂联通优质资源,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8.5%。通过“校联体”帮扶、“海鹰计划”异地求学、“红星女子足球队”特色培育等举措,累计惠及学生超1.5万人次,1113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色达用70年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式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筑牢高原生命防线。1952年仅有两名医务人员的医疗站,如今已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5所县级医疗机构、16所乡镇卫生院、129个村级卫生室全面覆盖。通过“组团式”帮扶、“送出去请进来”等模式,引进25名帮扶专家,培训医护人员超千人次,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膝关节置换等10项高难度手术,三四级手术占比超40%。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结核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包虫病患病率从10.95%降至2.21%,艾滋病治疗成功率达95%。“草原母亲关爱行动”累计为1.3万余名育龄妇女完成健康体检,筛查覆盖率97.5%,实现乙肝、艾滋病等母婴阻断全覆盖。2025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挂牌,县域内住院就诊占比达92%,高压氧治疗中心、百级层流手术室等设施投用,让群众“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愿望成为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色达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群众参与”的就业保障体系。2024年底,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达9440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增至5336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2833人,帮扶基地、以工代赈项目精准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联动,举办16场招聘活动,推送岗位3000余个,为县外务工人员发放奖补116万元。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加码,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7万元,培育电商等新业态,589名本土电商人才带动网络零售额达3.8亿元。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达97.56%,跨省务工交通补助、稳岗补贴精准直达,让农牧民、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等群体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文旅融合为幸福生活添彩。色达依托金马草原、格萨尔文化、唐卡艺术等资源,打造“生态+文化”全域旅游模式,现有1496个旅游资源、6家A级旅游景区。投资超1.2亿元推进霍西众措景区、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改造、民宿产业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公厕、步游道等基础设施。文化惠民持续深化,“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开设200余期舞蹈、唐卡、藏戏等培训班,开展送文化下乡超千场,“福地色达·金马之邀”等特色活动吸引八方游客。2025年截至5月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效益持续释放,既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又带动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增收,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70载春华秋实,色达从教育洼地到智慧校园,从缺医少药到健康保障,从就业单一到多元增收,从资源沉睡到文旅兴盛,民生福祉不断提质升级。这片高原大地上,教育之光点亮希望,健康之盾守护平安,就业之路铺就富裕,文旅之美滋养心灵,6.4万色达儿女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民族团结,同心同德逐梦圆
70年风雨兼程,70年同心筑梦。自建县以来,色达县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发展根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在建县70周年之际交出了厚重答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色达
色达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全县发展总体布局,构建起“县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2020年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后,连续四年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各民族共建共治边界稳定平安家园”示范创建。2024年1月,色达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从省级示范到全国标杆的跨越,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新阶段。
“四年间,我们聚焦‘四个家园’建设,在牧区推广‘双语政策讲堂’,搭建跨区域医疗互助平台,开展‘高原一家亲’技能培训覆盖1.2万人次,让农牧民收入逐年增长。”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周敏说道。色达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行动,构建起“干部+群众+僧尼”立体式联谊网络。全县2574名干部与12206户群众结成“亲戚”,38名县处级干部、335名乡科级干部、1284名一般干部分别与不同层级宗教人士建立“双纽带”联系机制。
“我负责的牧区家庭有93户,每周带着政策手册走访牧场,帮乡亲申请草场补贴、安装节能路灯,教他们用手机办医保。”安康社区工作人员降央措作为行动联络员,见证着干部与群众“越走越亲”的温情。常态化的“结对子”“手拉手”等联谊活动,让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越抱越紧。
立足高原实际,色达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理响色达·同心奋进下基层”宣讲平台将党的民族政策送进草原深处;“背包警务”模式让民警背着国徽、带着服务走进偏远牧区,实现法治宣传与便民服务“零距离”;“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温暖留守儿童,“周末来吧”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这些品牌项目在解决民生实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增进“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2017年搬迁到安康社区后,生活焕然一新!合作社分红越来越多,邻里相处和睦,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居民巴德的心声道出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感受。色达坚持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边界治理中与毗邻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在乡村振兴中统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在教育领域推进“双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播撒团结种子;在文化建设中挖掘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中的团结基因,通过赛马会、藏戏展演等活动促进文化交融。
七秩芳华,团结为笔;高原万里,同心作卷。站在建县70周年的历史节点,色达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新起点,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这片热土上,各族儿女手挽手、心连心,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铿锵前行,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色达篇章。
七秩辉煌已成过往,崭新征程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色达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省州发展战略,立足色达资源禀赋,聚焦“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强县、民生安县”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进各族群众福祉。色达县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雪域高原上,续写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篇章!
全媒体记者: 谢臣仁 / 文 色达县委宣传部/图
编辑:杨雪
校对:马俪伲
责编:岳诗蕊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