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
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我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
说白了,俄军在俄乌冲突里的磕磕绊绊哪是什么“教训范本”,分明是国力限制下的无奈之举,那些所谓的“禁忌”本质都是“能不能”而非“该不该”的现实难题。
网上总说俄军给我们留了三条教训,可仔细琢磨全是想当然,先说说“别迷信导弹”这说法,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不信导弹信啥?难道端着刺刀冲上去拼?俄军导弹没打疼对手,根本不是导弹没用,是信息战拉胯到让人着急。
开战头几周,他们本该集中火力敲掉乌克兰的发电厂、炼油厂这些命脉,可偏偏对着无关痛痒的目标浪费弹药,等后来想起炸基础设施时,乌军早有防备了。
更要命的是俄军侦察-打击链条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自家军用卫星才12颗,连乌克兰全境都盯不过来,无人机日均出动量才50架次,还不如乌军后期的零头,目标定位要等3小时,等导弹飞过去,人家早转移了。
反观美军在科索沃战争,精确制导弹药占比35%,俄军却不足5%,大部分用的还是冷战时期的铁炸弹,这哪儿是导弹不行,是配套体系差太远。
再讲“别轻视美国”,这话算说到点上,但俄军真不是轻视,是实在顶不住北约的体系压制。
开战没多久,北约预警机就在波兰边境转圈提供情报,让乌军残余防空系统60%以上都能开机,Maxar商业卫星每3小时就更新一次战区影像,乌军拿着这些数据随时调整部署,俄军的作战计划永远滞后一两天。
更狠的是北约的AI杀伤链,把预警机、无人机数据整合到一起,自动生成打击方案,乌军从发现目标到开炮才6分钟,俄军却要40分钟,这根本不是人与人的对抗,是信息时代对工业时代的降维打击。
俄军后期连情报都得靠买中国民用卫星的数据补窟窿,不是他们不想重视,是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级。
至于“别心慈手软”,这话就更站不住脚了,俄罗斯对乌克兰下手有顾虑太正常了,毕竟同根同源这么多年,真下死手怎么可能毫无心理负担?
但你看他们当年打第二次车臣战争多狠,先疏散平民,再用轰炸机和大口径火炮把格罗兹尼的高楼全炸平,特种部队渗透清剿,最后稳稳拿下阵地,那雷霆手段可不是装出来的。
这次对乌作战初期没下重手,本质是想留有余地,可没想到北约插手这么深,等想加码时,精确弹药产能又跟不上,年产能才800枚的制导炸弹,跟美军一年三万多枚的采购量比起来,根本不够用,这哪儿是心慈手软,是力不从心。
战场上的输赢从来不是靠几条“教训”就能概括的,俄军的困境更多是国力、体系和现实顾虑交织的结果。
导弹本身没问题,问题是怎么用、跟谁配;对美国的重视也得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而是否“手软”,从来都是基于战略目标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狠不狠。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你觉得俄军的困境本质是能力问题还是选择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