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老刘,退休前是位中学物理老师,生活规律、饮食自律,平时连感冒都少见。
![]()
可就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却突然皱起了眉头:双肾功能接近完全丧失,几乎没有残余滤过能力。医生忍不住脱口而出一句:“我劝过你多少次了,一天尿上十几次是病,不是勤快!”
老刘一愣,回忆起这几年排尿频率渐高,最多时一周上百次,却一直没当回事——他以为自己只是“喝水多、代谢好”。
可惜,一旦进入肾脏衰竭的轨道,就像列车失控,刹车无效。频繁排尿并不代表肾脏健康,反而往往意味着肾小管的回收能力已经丧失,水分根本来不及利用就被直接排出。这种“假象健康”很容易误导人错过最佳治疗期。老刘的遭遇,远不是个例。
![]()
临床上,成年人每天排尿次数在6至8次属正常范围,夜间不超过1次。如果日间超过10次、夜间超过2次,就要警惕是否存在尿崩、糖尿病、慢性肾病等隐性疾病。
排尿频次背后的机制远比表面复杂:它不仅受饮水量影响,还涉及抗利尿激素、肾小球滤过率、膀胱容量、神经调控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尿量和尿频就会发生变化。
更具迷惑性的是,早期肾损伤时,由于身体试图“代偿”功能下降,反而会出现尿量增多的假象。2023年发布的一项全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超过38%的慢性肾病患者在确诊前两年排尿频率异常升高,但几乎九成未引起重视。
很多人误以为“多排尿是排毒”,殊不知,这是肾小球滤过障碍的前奏——身体正用“泄洪”方式应对压力。
![]()
而到了中期,肾脏开始出现尿浓缩能力下降,水分不能有效回收,导致尿液稀薄、次数剧增,甚至在夜间频繁惊醒。此时,患者往往还没有出现浮肿、高血压等典型症状,因此更容易被忽略。
等到终末期,肾脏几乎不再分泌尿液,人体开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此时想“补救”已经来不及。
在某三甲医院肾内科门诊中,一项2022年的回顾性病例分析显示,在123名新诊断慢性肾衰患者中,有接近60%的患者报告过去一年内排尿频次显著增加,其中约三分之二未曾就此就诊。研究指出,“高频排尿+夜尿+尿液稀薄”是肾功能下降早期的三联征,但公众普遍缺乏认知。
![]()
老刘的病情发展其实并不突兀。早在三年前,他就因夜间排尿过频、白天疲乏无力到社区医院检查,被建议进一步评估肾功能。但他觉得“查个尿、抽个血”不值当,硬是拖了几年。
直到出现食欲减退、轻度恶心、皮肤瘙痒等隐性尿毒症表现,才惊觉问题严重,而此时,已经进入肾功能Ⅳ期,距离透析不远了。
更需要警惕的是,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制造“隐形肾病高危人群”。长期高盐饮食、过度使用止痛药、频繁服用保健品、反复熬夜、暴饮暴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都会让肾脏“超负荷运转”。
![]()
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肾病潜在患病率已达17.8%,但知晓率不到10%。这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就有近18人肾功能已经受损,但只有不到2人发现问题。
更棘手的是,肾脏本身几乎没有痛觉神经,不像心脏、胃肠道那样容易报警。正因为“沉默”,所以“致命”。不少患者直到出现高血压难控、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才追溯到肾脏问题。也正医生强调:排尿模式的改变,是肾病最早的信号之一,绝不能轻视。
针对这类问题,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建立“排尿日记”。具体做法是:每天记录排尿时间、次数、尿量(可目测分为少、中、多)、尿色和是否伴随异味或泡沫。
![]()
建议至少连续记录7天,尤其关注夜间是否超过2次。这个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基线状态,便于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功能异常。
最佳执行时间是晨起到次日晨起的完整周期,建议使用纸质记录或者手机备忘录,并每月更新一次。若发现频次持续升高,建议在一周内就诊肾内科进行尿常规+肾功能三项+晚期指标评估。
第二项建议是每半年进行一次肾脏超声+微量白蛋白检测。这两项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小球滤过异常和结构性损伤,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更为关键。
建议每次检测固定在上午空腹进行,排除饮食干扰,若发现指标轻度异常,可通过低盐饮食、控制血糖、充足睡眠等方式进行干预,3个月后复查。
![]()
第三点是合理控制饮水节律。很多人以为“水喝得越多越好”,但每日总水摄入应控制在体重乘以30毫升的范围内,例如体重70公斤的人每日饮水不应超过2100毫升,除非医生另有建议。
最佳饮水时间分布为晨起500毫升、上午500毫升、下午700毫升、晚餐后前不超过400毫升,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记录方式可使用分次装水瓶监测每日摄入。
从更广的视角看,未来肾脏健康管理将进入“精准预警”阶段。国家卫生政策正在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慢性肾病高危人群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排尿模式、尿液图像、饮食习惯等行为数据,提前识别风险个体。这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减轻具有重要意义。
![]()
我们常说,肾脏是一台“沉默的发动机”,一旦运转失灵,后果极其严重。但只要我们愿意多一分记录、多一次检查、多一点警觉,它其实也最愿意配合我们“悄悄修复”。就像老刘现在说的那样:“要是早几年肯信医生一句话,我哪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
文献来源: [1]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慢性肾病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81-285. [2]陈玉兰,李明.排尿异常与慢性肾病早期识别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410-414. [3]王晓东,周建军.社区高尿频人群与肾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生,2022,21(9):55-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