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狄邦文理学校10年级学生申屠灵悉 (Lindsey),在6万人参赛的John Locke论文竞赛中,斩获全球前1%的“Very High Commendation”奖项!
教育媒体【谷雨星球】对她进行了深度采访,记录了这不凡成果背后的精彩故事。
以下为正文,让我们一起阅读,为她喝彩!
近年来,被称为「人文社科竞赛天花板」的John Locke论文竞赛,火爆各大家长群。
这项比赛是由牛津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共同发起,题目有趣却又极具难度。我也找来了今年的部分题目,可以感受下:
· 我们对在世之人负有哪些对未来之人不负有的道德义务?你的答案对政/策制定有何影响?(哲学)
· 政治家应该因为撒谎而受到惩罚?(政治学)
· 英国政府对学费征收增值税的计划将对社会经济流动性产生什么影响?(法学)
· 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希/特勒是卢梭的产物;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产物。」他的说法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历史)
· 牛津大学是否应该为慷慨捐赠者的子女降低录取标准?(经济学)
· 客观性完全是心理上的吗?(心理学)
![]()
· 为什么创造了一万亿个星系的造物主会因为早餐吃培根而生气?(神学)
John Locke还设有14岁以下的Junior组,题目更贴合实际:
· 谁更有权力——特/朗普还是马斯克?
· 自1920年以来,来自九个国家的21位总统和总理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与经济学(PPE)专业。如果他们学的是历史会更好吗?
· 为什么你继续使用智能手机的程度超过了对你有益的程度?
· 为什么人们长大和变老后会变得更无聊?
![]()
我想,它之所以难,并非因为AI无法作答,恰恰相反,我们正身处一个知识和技能获取成本急剧下降的时代,AI早就能和我们一起讨论出一篇文章。
当所有人似乎又被拉回同一起跑线,观点的独特性,体现出的思辨力和表达力,才是最大的挑战。
那么,哪些能拿到奖项的孩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还记得我们写过的「跑赢全球5万人,一群不补课的孩子,站上了领奖台」吗?最近,我们又听闻了一个好消息:其中一位孩子Lindsey,从全球超过六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全球前1%的「Very High Commendation」奖项。
她告诉我,获奖很自豪,更有趣的是,备赛之旅的过程。
![]()
一次次打击后的收获
Lindsey的获奖,并非一个「天才少女」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个关于「死磕、推翻与重塑」的真实故事。
Lindsey对John Locke论文竞赛早有耳闻,但当报名通道真正开启时,她却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全球闻名的高中生竞赛,而我当时只是个九年级的初中生」她坦言。
虽然在学校有过一些论文写作的实战经验,但面对如此高级别的赛事,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
幸运的是经济学老师Tracy给了她一颗定心丸,承诺会全程提供指导,于是Lindsey下定决心报名参赛,她选择的是「英国政府对私立学校学费征收增值税的计划,将对社会经济流动性产生什么影响?」这一个极具现实感的经济学议题。
这个题目非常新,当时英国政府宣布这个计划才不过两个月,它就迅速成为了John Locke的考题。
这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标准分析」可以参考,所有参赛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依靠自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去独立分析。
![]()
Lindsey一头扎进了学术的海洋,她开始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新闻报道和各方评论,做了相当多的笔记。
然而,困难很快随之而来。
「我发现自己读了很多,但脑子里还是一团乱麻」,Lindsey很是苦恼,「我不知道如何从海量的材料中,建构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形成自己的原创观点」。
她尝试用思维导图、分类笔记等方法来梳理思路,却始终感觉「在别人的观点里打转」。
为了确立自己的立场,她逼着自己去阅读「反方」的文献,在学校图书馆馆长Ms. Meenu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如何使用JSTOR等学术期刊数据库,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源,进一步去观察原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这一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摸索,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
就在这个关键阶段,Tracy老师的专业指导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老师借鉴牛津大学经典的「lecture + tutorial」教学模式,前期通过班课讲授通用方法论,后期则转为精准的一对一辅导。
「一对一的课程对我来说效率更高,Tracy老师帮我梳理了一些原本比较杂乱的观点与逻辑」,将她那些尚显模糊的想法,逐步落实为清晰的经济学概念。
Lindsey在论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学费上涨对中产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层与政府税收的变化。
然而,当Lindsey把初稿交给Tracy老师时,打击不期而至。
Tracy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初稿内容有些杂乱,比如上一段和下一段的衔接不是很自然,很难让人抓住论文想要表达的主线,这让追求完美的Lindsey一度有些受挫,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
「老师会具体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切实建议,让我有了明确的修改方向」。
在老师的不断点拨和指导下,Lindsey利用所有课余时间,反复打磨修改自己的论文,「至少得有五六遍」。
![]()
既有班课又有专门的一对一辅导课
这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意志的「长跑」:她学会了如何与压力共处,如何在繁重的任务中进行优先级排序,如何在完美主义和截止日期之间找到平衡。
当终于得到Tracy老师「这版逻辑非常通顺」的肯定时,Lindsey说她非常感动,这源于两个多月死磕后的释然,更源自一个最重要的收获:
她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观点。
她没有简单地评判政策的利弊,而是提出了征税政策在财政收入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双刃剑效应」的独特见解。
每当提到她的论文,Lindsey总是能侃侃而谈好几分钟,她笑着说道「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出来的内容嘛!」
当AI能够整合所有关于增值税的资料,却无法体验Lindsey在「推翻与重塑」中经历的挫败与坚持,也无法获得她此刻「这是我思考出来的」那种源于内心的笃定和自信。
她用严谨的思辨和扎实的论证,看见了自己清晰的思考轨迹,并最终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成就感。
![]()
「旅程本身,就是奖赏」
而在杭州狄邦,其实还有6名学生和Lindsey一样入围了John Locke竞赛,虽然最终没有获得最高奖项,但收获也超出了想象。
Yilia就是其中一位,她选择的是一个心理学题目:「什么是自我欺骗」。
她常常会拖延,告诉自己没关系,等到周日回学校写作业也来得及,结果就是只能牺牲睡眠时间,熬夜来补作业,她想通过这次学术写作,深入探究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明知故犯,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改变。
这是一个「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旅程。
作为一个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学生,她从零开始,阅读了大量关于认知失调、防御机制等相关文献。
现在Yilia告诉我,克服拖延症依旧很难,但她清楚地看见了自己拖延的「心理动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入门了学术写作,学会了如何筛选文献,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大门。
![]()
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Benson,他和Lindsey一样,都是学校的创校生。
当时的他选择了「探讨不同企业所有权带来的影响」这一极具难度的题目,面对海量的陌生文献和毫无头绪的论文初稿,Benson展现了他在时间管理上的超能力。
当时的他一边忙着完成论文,同时还要应对IG大考。
但令人惊喜的是,在如此紧迫的时间下,Benson不仅顺利完成了论文,入围了John Locke论文竞赛,还拿到了IGCSE数学全球第一,统考满分100的好成绩。
那段和老师隔着时差沟通论文,蜷缩在万米高空的飞机座位上修改论文格式的时光,成了Benson最宝贵的回忆。
「这个过程让我掌握了‘学术语言精炼表达’和‘文献总结转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一种纯粹的愉悦感和荣誉感,因为我写出了‘世界上独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
在如今这个高度内卷、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下,静下心来花几个月死磕一件事,好像显得没那么聪明。
我们见过了太多效率神话:一周搞定一段实习,两周拿下一个科研项目,重金请辅导,甚至砸钱买奖杯……
所有人都在追求结果,加速前进。
但就像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旅程本身就是奖赏),当结果垂手可得,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才变得越发关键。
这也正是学校鼓励孩子们参加John Locke竞赛的深层原因——目标不是为了入围,更不是为了拿奖,而是希望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锻炼自己的思辨和表达力。
在信息过载的注意力经济时代,「被看见」早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只有做独特的自己,并具备表达这种独特性的能力,才能真正脱颖而出。
![]()
解构「被看见」
为了让像这样的孩子能表达自己,杭州狄邦构建了一套分层递进、贯穿K15的表达力培养体系,John Locke竞赛,只是这个体系金字塔尖上的一环。
一个孩子的「表达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几场辩论赛或论文竞赛就能催熟的,它需要一个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再到「乐于表达」的长期培养闭环。
第一步先是要奠定「敢于表达」的安全基石。
在幼儿园和低年级部,老师最常做的,是为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营造一个敢于表达的环境。
无论是从「不评判对错」的戏剧启蒙游戏,还是「每一个孩子都上台」的班级演讲,都是为勇气奠基。
等到了中小学至高中,学校开始构建「表达的脚手架」,比如双语部的演讲与辩论课程(WSDA),核心就是训练结构化思维,让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当然,仅有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观点。
学生依托大量的英文阅读(如AR、myON系统)来积累观点和视野,只有当阅读量达到一定厚度,学生才能在不同的议题上有话可说。
而John Locke这类高阶论文竞赛,正是在这个阶段被引入,作为对学生深度思考和学术表达的「压力测试」与锤炼。
最高级的表达,是能引发共鸣的表达,这意味着,表达者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还要有「共情力」和「个性魅力」。
所有习得的能力,都必须在实战中才能真正「长」在身上,这里有大量「真实的舞台」去不断提升孩子的表达力。
从学生会竞选演讲,到大型音乐剧的公演,再到区域乃至全球的辩论赛和论文竞赛,这些都不是模拟,它们有真实的观众、真实的评判、真实的反馈。
正是在这个「安全感奠基-逻辑思维训练-共情力升华-真实舞台检验」的完整闭环中,学生的思辨和表达力不断得到螺旋式提升。
![]()
自从2018年落地以来,虽然也面临着压力,但学校始终坚持着一种「慢」的哲学,一种教育的长期主义,一直把孩子的「成长」本身放在首位:
教育不是速成的,而是生长的。
在学校看来,当教育变成一套流水线,看似追求效率,实则可能颗粒无收。孩子像工具人一样被推着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却从未在任何一件事上,真正体会过像Lindsey等孩子一样,有「这是我思考出来的」的笃定与自信。
斯坦福一项研究发现,当孩子直接得到答案时候,深度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17%;但当学会提出问题、质疑回答、迭代思路时,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34%。
一个真正被看见的孩子,其标志不是Ta能多熟练地使用工具,而是在面对AI给出的答案时,是否拥有「这个答案对吗?」「还有别的可能吗?」的质疑精神,以及「让我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达」的勇气。
结果或许「一键可得」,观点也是如此,但过程中的思考,是越来越稀缺,也是教育在未来迷雾中最清晰的方向。
一群孩子在学术上创造多次奇迹
并不是偶然
在杭州狄邦文理学校
我们还看到了更多心存热爱的孩子
在这里走得更远
11月30日(周日)开放日
欢迎带孩子一起实地探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