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一哭,我妈秒变贴身丫鬟;我发烧39℃,她让我别耽误做饭。
![]()
![]()
抖音这条吐槽视频,底下50万条跟帖,点赞最高的那条只有四个字:一样,窒息。
偏心这词,听着像老黄历,其实每天都在新房里砸墙。
哈佛去年把人塞进fMRI里扫了扫,发现被晾在一边的那拨孩子,杏仁核偷偷胖了一圈——8%,听起来不多,换算成情绪就是:别人一句无心话,到他们耳朵里直接拉响空袭警报。
好消息是,25岁之前脑子还有“瘦身”机会,认知行为疗法能把这块小肉球往回按,不过得抓紧时间,一过25,就像过期奶粉,再贵也喝不回原样。
国内更现实的问题是:钱。
北京朝阳法院去年判了桩案子,老太太把房子偷偷过户给陪床的小儿子,大儿子直到收水电费才发现自己成了租客。
法官破天荒把“长期情感忽视”写进判决,少分了小儿子10%。
别小看这10%,它把“偏心”第一次从道德骂战拉进法律条款,意味着:以后爸妈再装傻,孩子真能告。
告是极端,更多人选择“线上骂完,线下找补”。
上海静安的“手足调解室”开了半年,排队号已经拿到明年三月。
![]()
调解员不劝“大度”,直接让兄妹俩把账本摊开:谁陪床、谁掏药费、谁小时候多报了三年的补习班,一笔笔记,算完再谈感情。
神奇的是,账算清,气就消一半——原来大家争的不是钱,是“凭什么他轻松”。
技术也没闲着。
深圳有家公司把VR眼镜做成“时光机”,戴上就能回到饭桌,看“小时候的我”怎么被爸妈忽略。
画面故意做得不那么清晰,留点空白让自己填,填着填着就哭,哭完写一句“原来不是我不好”。
产品经理说,他们不想卖眼泪,只想让人把“我不值得”改写成“他们没学会”。
最实用的是新加坡的“家庭关系学分”。
政府把“如何不偏心”做成网课,学完考试,及格就能抵个税。
别笑,真有用。
开课三个月,报名最多的是65岁大爷大妈,理由简单粗暴:不想老了被拔管。
![]()
毕竟现在孩子都刷抖音,真敢拔,还顺手直播。
说回开头那条视频。
作者后来更新:没等到道歉,但把自己送去做疗愈,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也会被认真听”。
评论区里有人问她:释怀了吗?
她回:没有,但夜里不再掐自己手背了。
偏心不会消失,它只是从饭桌转移到病房,再转移到遗产清单。
能做的是在25岁前给大脑一次“回档”,在法庭上把忽视折成百分比,在社区里把旧账摊开算清,在VR里替小时候的自己擦把脸。
如果你也在那个“一样,窒息”的队形里,别急着原谅,先学会把委屈翻译成普通话,找个地方说出来。
说出来,偏心才开始松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