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没曲儿可干巴?!”这是网络综艺节目《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以下简称《喜人2》)中的一句出圈梗,无论是《夜宴》中的画家顾闳中,还是《龙袍替身》中的敲鼓人,皆让观众捧腹。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夜宴》剧照。
《喜人2》赛程过半,《空城计》《三顾茅庐》《夜宴》《伯牙绝弦》《真假美猴王》《龙袍替身》《西楚霸亡》,这些改自经典文本的喜剧新作在观众中讨论度颇高。
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三国三部曲”,到《喜人》中对四大名著的“出圈”改编,再到今年《喜人2》数量明显增加的“故事新编”,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战玉冰看来,喜剧作品选题大量选自西游、三国等传统文本,的确能反映出这些传统文学作品在当下的传播度、影响力与深入人心。“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群众基础好,其‘二创’和改编会降低观众的接受门槛;而《夜宴》是一个例外,《韩熙载夜宴图》的大众认知度远不能和《西游记》《三国演义》相比,甚至很多观众可能通过这场表演反过来加深了对这幅画的认识,这一点比较难得。”
而对于经典作品的“故事新编”,不同时代与情境都会产生不同的改编策略,战玉冰认为,在此意义上不存在“魔改”的问题,但需注意,喜剧创作者也不应过度依赖于取材传统,也要有直接处理现实题材的能力。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三顾茅庐》剧照。
重新激活传统文本
从一幅古画到一部喜剧,《夜宴》的巧思让观众惊喜。作品改编自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将韩熙载佯装夜宴以避政治之嫌的过程演绎出来。当最后韩熙载与众臣担心“救济灾民”的隐情暴露时,顾闳中一句“我只是画画的,看到什么画什么,没有字幕”也以幽默暗暗道出不同艺术媒介的玄机。故事结束,人物静止,最终落下的舞台大幕,又将观众的心思带回到原画中,也将喜剧落回“剧”上。战玉冰认为,该作品除了提升观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度,还重思了喜剧的表达方式,“它的改编成功表明,以古代历史与经典文学作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并不一定非要是‘放飞’、颠覆与解构才能‘好笑’,《夜宴》的立意和表达都非常正,但同样精彩。”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夜宴》剧照。
事实上,喜剧人不再局限于完成一个完整故事,而是将更多喜剧元素“信手拈来”并将其融合在作品中。早在2022年,还是喜剧新人的某某某战队就将三国战局的元素置入一场饭局的故事中,三年前喜人刘同总结出的喜剧秘笈“预期违背”,也在如今呈现出新的玩法:除了以整段传统故事作为叙事框架,另外一种调用经典的方式是在叙事中插入经典桥段,例如喜剧《龙袍替身》中借用“荆轲刺秦”的片段,在鼓点愈烈、即将“图穷匕见”之时,来一句“谁在这敲鼓呢,配乐给我配成反派了”,而鼓手回一句“这不敲,可干巴”,更是让观众频频发笑。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龙袍替身》剧照。
当然,今年改编经典文本的作品有较为强烈的“舞台剧”感,观众能够“入戏”还在于演员的丝滑演绎。除了“有效群像”,演员的个人风格也颇为亮眼。
比如,喜剧演员高海宝在《喜人2》中连续两个节目扮演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需要情绪稳定的三国成员,在《三顾茅庐》中则是有情有义的“全职子女”。高海宝与泰维的“海维go”组合呈现出精巧的节奏感,从低调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到“小亮,我在”的智能家居,让网友们意犹未尽,纷纷感叹“两个诸葛亮演进我的心里”“当高海宝出现在舞台上,就有种秋裤扎进袜子的安心感”。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空城计》剧照。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三顾茅庐》剧照。
理解当下的生活现场
不少创作者达成共识:历史与经典文本,向任何时代敞开。而一部二创经典的喜剧作品能在观众心中留下什么?借由喜剧,既是重返历史文化发生的时刻,也是理解当下的生活现场。很多观众喜欢《三顾茅庐》富有生活哲学意味的推进,“结尾诸葛亮与刘关张离开后,叔父将诸葛亮留在床上的‘拉木木’轻轻推倒躺平的动作,又是那么温柔。”
亦有观众对作品细节不断追问,例如好奇在《伯牙绝弦》中“蒋龙边弹奏仙琴边跳舞使用的曲子名字是什么”。开心麻花董事长汪海刚认为,喜剧作品深挖传统文化,既是对喜剧市场上其他单一类型的过度供给的一次破题,也代表着观众审美与口味的转变,“观众更喜欢有文化底子的作品。”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伯牙绝弦》剧照。
用另一种视角看,经常被改编“翻新”的作品恰恰是“好命的IP”。喜剧人刘旸曾坦言在做Sketch(素描喜剧)时,虚构性强的《西游记》是最好改编的经典作品。曾写下《太白金星有点烦》的作家马伯庸认为,《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多维世界,延展性很强,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能延展出一个新的故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的课堂上,更是有改编西游小品的传统。
![]()
《喜人奇妙夜第一季》中,喜剧作品《八十一难》剧照。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真假美猴王》剧照。
如何看待经典文本不断被改编?传统与当下在作品中谁更占先机?“就像钱理群在谈鲁迅的《故事新编》时所说,‘故事新编’就是‘一次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遇与对话,其间自然要渗透新的时代精神,以及作者个人的某些内心体验’。”战玉冰告诉记者,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媒介形式、不同文化背景都会产生不同的改编策略,比如白惠元在《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中讨论孙悟空形象在百年中国的变迁历史,罗靓的新书《世界的白蛇:经典传说的百年流变与跨界重塑》更是从全球舞台的角度来分析各种对于白蛇故事的改编。”而当下国内最好的《西游记》改编就是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这个小说的核心是表现一种今天的职场生态。”
二创也需警惕“惰性”
在传统题材中隐含对现实的温情与自省,是喜剧的一种创作思路。从这一点看,今年《喜人2》的创作无论从形式、演绎还是内容上看,是多元且成功的。但究竟如何通过喜剧把握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仍需思考。当传统题材成为一种创作方式,当名著改编系列化、IP化,观众是否会感到疲惫?
正如战玉冰所提示的,“若过度从传统取材也暴露出创作者的某种取巧态度和‘惰性’心理,部分创作者因为无力把握我们所处的当下现实,所以依靠过去和传统,借助‘故事新编’的方式曲折地完成自我表达与故事的讲述。”他发现,本季舞台上直面现实的创作也非常精彩:现实主义不一定非得批判、讽刺,《一颗螺丝钉》反映当下的态度值得尊敬,《安可》这样的“温情现实主义”也很好。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喜剧作品《安可》剧照。
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也有不少观众开始厌倦“反转”手法与“内部梗”的叠加与重复,尽管这不一定是“故事新编”节目的专属效果,但仍可对喜剧表达方式是否单一加以讨论。“‘内部梗’的增多证明了前几季节目的成功,产生了一些观众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但过多依赖也预示了某种创作上的惰性,甚至是创造力本身的衰退——相当于创作者站在过去的荣光下吃老本。”战玉冰坦言,过度使用“反转”技巧和“内部梗”是创作者需要警惕的问题,也是各种综艺节目做了几季之后往往越来越垮、甚至经常“烂尾”的原因。
原标题:《细数《喜人奇妙夜2》中二创经典的“故事新编”:哪些IP更“好命”?》
栏目主编:李婷
本文作者:文汇报 孙彦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