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铺开宣纸,研好新墨,我总感到手中这支毛笔的分量——它不仅是千年翰墨的传承,更连接着脚下这片热土上鲜活的生命与蓬勃的时代。作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的一员,我积极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在过去的三年里,将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齐鲁大地乃至更远疆域的沃土之中,于服务与奉献中收获感动,于传承与创造中坚定文化自信。
精准滴灌:跨越山河的文化接力
“深扎”的意义,在于将艺术的养分精准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是面向基层的普惠,更是针对个体的精心培育。我与新疆喀什地区书协推荐的学生李培培的师徒之缘,便是“深扎”行动中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接力。
李培培是喀什地区一名人民教师,日常爱好书法绘画,尤其热爱小楷书法。喀什地区书协与山东省书协建立“名师带徒”结对帮扶项目,远隔千山万水,我和她因艺术与文化的桥梁相遇。小楷创作法度森严、精妙入微,非一日之功可达。我深知,对于边疆地区的学子而言,获取顶尖学习资源和权威指导的渠道相对有限,因此我的指导必须更加耐心、细致、系统。
从最基础的执笔、运腕,到对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文徵明《草堂十志》等经典范本的深入解读,我一步步引导她理解小楷并非仅是“小字”,而是于方寸之间展现宇宙气象、蕴含书家性情的大天地。她每次发来的临作或习作,无论篇幅长短,我都悉心批阅,从点画的起收、结构的疏密,到章法的行气、墨色的枯润,逐一用红笔圈点、批注,以及录制小视频示范关键笔法。我告诉她,技巧的锤炼固然重要,但更要透过刀锋笔锋,揣摩古人的心境与笔意,让书写从“形似”走向“神似”。
当李培培准备冲击重要展览时,我的指导便延伸到作品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强调“文本的权威性”与“文字的准确性”。书法是文与墨的双重艺术,文是内核,墨是外显。一次,她准备抄录一篇古代书论,我建议她不要依赖网络版本,而是帮助她查找、核对权威的纸质出版物,确保引文无一字讹误。在作品审读阶段,我更是字斟句酌,与她一起反复通读,防止出现任何错字、漏字。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却是一种严谨学风的传递,一种对文化、对观者高度负责态度的塑造。当我看到她最终完成的那件气息古雅、笔法精到、内容准确的小楷作品入选省级展览时,内心的欣慰与激动无以言表。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功,更是“深扎”机制下,艺术种子在边疆地区生根发芽、绽放光彩的生动例证。这份师徒情谊,让我深刻体会到,“扎根”不仅是身体的抵达,更是情感的倾注与责任的延伸。
沃土情深:相公庄里的公益惠民实践
相公庄,这个名字于我,已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坐标,变为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精神家园。连续多年,我都会跟随省书协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书法分队如约而至。还记得最初,村民们多是好奇地围拢,想要一副吉祥的春联、一个喜庆的“福”字。我总是认真询问他们的喜好,为老人写下“福寿康宁”,为青年写下“业精于勤”,当墨迹未干的红色春联被他们小心翼翼捧在手中,那脸上绽放的淳朴笑容,是对我们劳动最珍贵的回馈。在多次的交往中,我与社区几位热爱书法的老同志结成了对子。他们中有离退休干部和教师,笔墨是他们的一份精神寄托,我欣赏他们笔下那份未经雕琢的稚拙与天趣,同时也耐心引导他们临帖入门,理解法度。我们在一起谈笔法,也拉家常,艺术在此刻消弭了身份的隔阂,成为了心灵沟通的媒介。
![]()
2024年1月,高远(右一)在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指导小学生练习书法。
一场场的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是送去作品,更是播种美育的种子。记得一次春节前赴槐荫区吴家堡街道送春联,有些家长带上自己孩子的作品咨询我作品的问题和改进办法,询问孩子能否学书法,基层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深受感染,后来得知这里的社区小学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自那次活动后,我有时也会被邀请前去指导或讲座,看到孩子们握着毛笔,一脸认真地写下横竖撇捺,我仿佛看到了传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悄然传承、生生不息。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正是“深扎”工作最动人的成效。它让我坚信,艺术唯有回归人民,服务人民,才能真正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自信与回响:在扎根中汲取创作的力量
多年的“深扎”实践,于我而言,是一个双向滋养的过程。我付出了知识与汗水,但收获的,是情感的震撼、灵魂的净化与创作的源泉。
![]()
高远 楷书 自撰文《书学漫笔》
从李培培的刻苦奋进中,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担当;从多年多地奔赴的各类书法志愿公益活动中百姓淳朴的笑脸和增长的文化需求,我感受到了基层社会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不断冲刷着我的艺术观念。我的创作,不再仅仅是书斋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时代主题,倾注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我以讴歌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为主题创作的系列作品,笔底节奏常因文字内容而变化,全篇流露出的质朴刚健之气,这都得益于与基层劳动者长期接触的情感积淀。日常创作中,我也更加自觉地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寻找选题,用笔墨讴歌奋斗者,赞美新生活。这种创作转向,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充沛。我的文化自信,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与“扎根”中,变得愈发坚定。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带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带着对时代的强烈使命感,让手中的笔墨,永远带着大地的温度,让艺术的生命,永远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华。这,就是我从“深扎”实践中领悟到的真谛,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作者高远系山东省书协副秘书长、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