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 旭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标志着碳普惠正式纳入国家碳定价体系顶层设计。这一政策突破,赋予个人低碳行为市场化价值实现通道,勾勒出碳普惠从理念倡导到制度创新的演进路径。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与我国“双碳”目标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碳普惠作为推动全民绿色低碳消费的创新机制,正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
碳普惠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低碳行为量化标准,对个人、家庭及小微企业的节能降碳行为核算碳减排量,转化为可流通的“碳积分”,并通过积分兑换商品、服务、政策优惠或参与碳交易等方式实现激励的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市场信号与社会认同,将低碳行为的环境效益变成个人福利,从而构建“低碳—受益”的正向循环。从宏观视角看,大力发展碳普惠对推动全民绿色低碳消费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环保宣传多依赖道德呼吁,缺乏直接激励,而碳普惠通过可见、可感、可获得的积分奖励,将抽象的环保责任转化为具体的个人利益,可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当绿色消费行为通过碳普惠获得经济补偿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价格敏感度降低,进而推动市场需求向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有机食品等领域倾斜。
基于碳普惠机制的系统性特征与全民低碳消费的目标导向,亟需从不同维度构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夯实碳普惠的实施基础并拓展其应用场景,最终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消费生态。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碳普惠市场标准化建设
目前,国内碳普惠标准尚未实现全国统一,广东、深圳、四川等地试点规则各异,缺乏跨区域互认机制。对此,需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覆盖碳足迹核算、信用认证、交易管理等全链条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例如,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搭建去中心化的碳账户系统,实现个人低碳行为数据实时采集与可信存证,解决传统模式中数据碎片化、核算不透明等问题。
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统一的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对不同场景下的绿色消费行为(如公共交通出行、节能家电购买等)进行科学量化,形成标准化的碳积分兑换规则。
此外,还需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消费场景中的深度应用,通过智能设备自动采集消费行为数据,减少人为干预误差,提升碳普惠体系的客观性与公信力。标准化建设不仅能规范经营主体行为,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市场混乱,更能为跨区域、跨行业的碳普惠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全民绿色消费行为可计量、可追溯与可激励。
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更多元的激励资源渠道
当前,碳普惠的激励多依赖政府补贴与企业捐赠,市场化盈利模式匮乏,而且积分兑换以实物奖励为主,与碳交易市场的衔接不足,如个人碳积分难以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导致可持续性的激励受限。针对该情况,需以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激励性资源供给体系,将行政、市场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丰富碳市场交易内容。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普惠金融产品,如碳积分质押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等,将低碳行为与金融权益挂钩,增强公众参与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将碳普惠纳入品牌建设体系,通过为低碳消费者提供产品折扣、服务优先权等商业激励,形成“低碳消费—企业让利—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
此外,引入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发碳积分捐赠、低碳公益项目认养等新型激励形式,满足公众的社会价值实现需求。多元激励资源渠道的拓展,能够打破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参与活力,使碳普惠激励从短期性政策驱动转向长期性市场驱动,持续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
强化宣传教育构建全面参与的碳普惠氛围
目前,大部分公众对“碳普惠”缺乏了解,且年轻群体与高学历群体参与度显著高于中老年群体与农村地区。为了更好普及碳普惠,需以系统性宣传教育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态。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体系,借助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碳普惠政策内涵与低碳消费的社会价值,打破公众对碳减排的认知壁垒。例如,通过制作科普短视频、开展线上互动游戏等形式,将复杂的碳足迹计算变成可视化的消费行为指引,增强宣传的趣味性与可接受度。
其次,深化碳普惠教育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场景的渗透,通过开设低碳消费课程、组织社区碳积分兑换活动、开展企业低碳办公竞赛等方式,将碳普惠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形成“教育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扩散效应。
最后,发挥公众人物、行业领袖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开倡导其低碳消费行为,营造“以低碳为时尚”的社会舆论氛围。全面参与碳普惠氛围构建,从根本上转变公众的消费价值观念,使绿色低碳消费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为碳普惠机制的长期运行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碳普惠体系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持续完善,碳普惠有望进一步渗透至消费全领域,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真正实现绿色低碳消费从理念到实践的全社会深度普及。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和青年扶持项目)《碳普惠制助力吉林省碳中和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成果(基金号:2022C2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