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9日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消防救援局定于11月份在全国开展消防宣传月活动,主题是“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江苏应急广播、江苏交通广播网联合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推出11·9特别节目《古今消防说》。守护生命安全这件事,咱们中国人从古做到今,延续了几千年。
![]()
01 杨小龙
苏州市姑苏区消防救援大队一级指挥员
![]()
02 吴赟頔
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讲解员,博士在读
原来拙政园为了防火,努力了这么多年!
要说防火小妙招还得看咱老祖宗的智慧,记者在苏州拙政园和耦园里仔细探寻,发现了至少三处古建筑防火小秘密。
首先,古园林里很多房屋的屋脊上有神兽,龙的头鱼的身子,这个就是龙的第九子鸱吻,寓意吞火防灾,它的作用有点像避雷针,把雷电引入地面;
![]()
![]()
↑↑图为拙政园的远香堂
第二,有很多大水缸,这个应该是古人用来储存应急救火水源的,平常也一定要放满水;
第三,整座园林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是池塘,尤其是耦园的池塘是与外面水系相通的,这样就形成了一道天然防火隔离带。
![]()
↑↑图为耦园外面连着护城河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记载,西周设“司烜”负责城市防火,包括巡查、惩处违规行为;另设“司爟”管理城外火灾,“宫正”负责王宫防火。这就是最早确立了 “预防为主” 和 “依法管火” 的思想,是中国消防制度的鼻祖。
![]()
汉代设“执金吾”,统管水火盗贼,执鎏金铜棒示执法权,夜间巡查火患。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每坊巷三百步设军巡铺,配铺兵五人”,高处建15.8米高望火楼,日夜瞭望。
![]()
↑↑图为古画中的“望火楼”
资料显示,世界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消防队就在宋朝,这支国家消防队创建于北宋开封,完善于南宋临安,到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100人,有望火楼10座。
那咱们江苏有没有跟消防相关的古迹呢?
据苏州消防杨小龙介绍, 江苏跟消防相关的古籍非常有地方特色,比如苏州,宋代《吴郡志》记载了供公众免费使用“义井”。这些井遍布街巷,不仅是生活水源,更是重要的消防水源,就像一个个“消防栓”。
![]()
↑↑ 165顾衙复泉义井 宋代井圈,原在十梓街顾廷龙故居,现藏苏州博物馆。
到了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火灾风险大,就出现了由官府倡导、商民集资建立的“水龙局”或“救熄会”,也就是人力水泵,招募壮丁进行专业训练。
![]()
↑↑ 安泰救火会遗址
而且像明代南京城的街道和巷道宽度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为了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特别是夫子庙等繁华地带,普遍采用了高大的马头墙,这种设计在皖南、苏南的徽派建筑里非常普遍,是古人建筑智慧的体现。马头墙主要作用是有效阻隔火势蔓延,是实实在在的“防火墙”。
清代诗人袁枚在任江宁知县时,就曾率领队伍扑火,并写下《火灾行》一诗,诗里写道,"水龙百道横空射,倒卷黄河向天倾"。这里的水龙指的就是水龙局,就相当于“人力消防车”。
![]()
![]()
古建筑防火是守护人类文明根基的关键行动。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木构建筑,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其木质结构在岁月侵蚀下更显脆弱,一旦起火,火苗极易顺着油浸的梁柱蹿升,吞噬整片建筑群。从故宫太和殿前鎏金铜缸,到西安钟楼望火楼,古人早已用智慧构建防火体系。
拙政园这样的古园林,防火有了新招数!
古园林防火有四难:
第一难——木质结构多。全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建筑是纯木结构,一旦着火,燃烧速度非常快。
第二难——电器线路多。为了照明、监控、展览等现代需求,园内布设了大量线路。但这些建筑最初并没为现代用电设计,如何安全地“穿针引线”,同时不影响古建风貌,是个巨大挑战。
第三难——易燃物多。园内古树名木、枯枝落叶、养护用的草席、油漆涂料等都是易燃品。
第四难——救援难度大。园林布局讲究曲径通幽,很多区域通道狭窄、门槛台阶多,大型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这对初起火灾的扑救提出了极高要求。
据苏州拙政园管理处吴老师介绍,园区在尽量保留这些历史遗存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消防供水网络,充分利用园内纵横的水系,设置了多个消防水泵接合器和取水口,确保一旦需要,消防用水可以“就地取材”,源源不断。
![]()
而且,全园安装了近300个智能感烟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就像给园林装上了“电子眼睛”,任何异常烟雾和温度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监控;拇指大小的喷头藏在假山里,这种喷头能够喷出极其细密的水雾,吸热降温、隔绝氧气,既能快速灭火,又用水量极小,避免了传统水枪灭火对木质结构和珍贵字画造成的“水渍损失”,可以说是为古建筑量身定做的“黑科技”。
![]()
园区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微型消防站队伍,24小时值班,每天闭园后都要进行不间断的夜间巡逻,定期进行演练,要求“3分钟到场” 处置初起火灾。说起来,就是“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而且很多方法是从老祖宗那里学来的智慧升级版。
![]()
小故事
![]()
赵氏的一天
这是大明朝的一天,赵氏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清灶膛”,先把昨夜的炭灰刨干净。用了午饭后,赵氏擦净灶台油污,待到收衣时,她“巡檐俯察”,“檐下、灶侧禁堆柴草”,都要放进柴房。再看看房屋脚下的落叶有没有“壅塞通路”。
不知不觉天色一点点暗下来。太阳西沉,快安歇的时刻到了,赵氏轻轻走到桌前,微微俯身吹了口气,灯焰颤了颤,熄灭了。她又走到厨房,熟练地用灰盖住尚有余温的灶火,确保“灶火敛息,不致复燃”。正所谓“柴不压灶灶里清,火不离人夜早熄;屋上神兽高高坐,替我吞烟饮烈火。”
我们常常说“三清三关”——清楼道、清阳台、清厨房,关火源、关电源、关气源,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称为中国古人的“三清三关”。
那我们现在的“三清三关”具体什么样呢?拙政园的吴老师分享了一位她外婆家的邻居,现在家住苏州阊门社区的沈阿姨,也有很强的用火安全意识,每天上午她都要清厨房,把油烟机网罩擦干净,看下插座老不老化。
而且她有一个习惯,吃过晚饭后,一定要检查:“灶头的火阿关了?煤气阀阿关了?电源插座阿拔了?”出门散个步经常清清阳台、走道,快递纸箱当天拆、阳台杂物是一样不留。
![]()
杨小龙表示,古人“防患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家庭防火有很多相对应的启示。比如我们刚提到的管好火源、畅通通道,现在我们还要管好电源,一定要杜绝私拉乱接电线,一个插线板上不要插过多大功率电器,还要管好燃料,古代要安全存放柴草,今天我们要安全使用燃气,特别要警惕电动自行车,它的锂电池就是现代家庭的“燃料”,绝对不要入户停放和充电,这在古代就相当于把柴草堆在灶台边。
消防员建议
家庭必备消防器材
1
第一宝,家用灭火器,注意最好配备ABC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和带电设备火灾;
2
第二宝,独立式烟感报警器,几十块钱一个,推荐安装在卧室门口或客厅天花板,一旦有烟雾就会有警报声;
3
第三宝,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也就是防烟面罩,火场中最大的杀手其实是浓烟,它能有效过滤有毒烟气;
4
第四宝,强光手电筒和逃生哨,火灾时可能会断电,这两样东西也让救援人员更快发现你。
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
从《周礼》的“司爟”到如今的“火焰蓝”,从古代的“水龙局”到现在的“微型消防站”,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坚守的都是 “预防为先,生命至上” 的核心理念,是 “群防群治,守望相助” 的消防精神。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省新建消防站467个,新建站点数量相比“十三五”期间提升84.5%。新建投勤政府专职消防队390个,新增政府专职消防队员8120人,总人数达1.6万人。1304个乡镇、街道(含镇级经济开发区、园区等)设置消防安全工作所(站),配备专兼职消防工作人员9971名;134.7万家“九小场所”全部配备专兼职消防安全员,并实行标识管理;建有消防科普教育基地153个,配备消防宣传车112辆。
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各地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全国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个,总数达到1.15万个;新建政府专职消防队6692个,新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11.4万人,总人数达到25.5万人;广泛开展群众性消防宣传教育活动,4224个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对群众开放。
这些数据背后,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的当代延续,中国人守护生命安全的接力从未中断,这既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
节目主持人:静渊、黄小军
记者、编辑:罗方
音频制作:邱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