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八年,春寒料峭的京城,贡院外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冻得蔫蔫的。年仅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烫金的进士及第榜单,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站在人群中,看着榜单上 “曾国藩” 三个字,眼眶突然热了 —— 这已经是他第七次参加科举,前六次的失利像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如今终于得偿所愿,踏入了翰林院的大门。
![]()
可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发现,京城的日子远比他想象中艰难。翰林院人才济济,同僚们不是出身名门望族,就是天资聪颖,吟诗作对、挥毫泼墨样样精通。而他来自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资质平平,连一口标准的官话都说不流利,常常在同僚的谈笑中插不上话,甚至因为口音被人私下嘲笑。有一次,翰林院的学士们聚在一起讨论经义,曾国藩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因为对典籍的理解不够深入,被一位资深学士当场指出错误,引得众人窃笑。
![]()
那天晚上,曾国藩回到租住的小院子,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满是挫败。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在烛光下写下:“今日当众出丑,皆因学识浅薄、天资愚钝所致。然大丈夫当立志,若甘居人后,此生必无作为。” 写完,他又想起父亲曾麟书常对他说的话:“吾儿虽不敏,然只要肯下苦功,定能有所成就。”
从那天起,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治学计划: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起床,背诵《四书》《五经》,直到能熟练默写;白天在翰林院当差,晚上回到家就闭门读书,研究历代名臣的奏疏和文集,常常读到深夜。为了改掉自己浮躁的毛病,他还效仿古人,坚持写日记,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懈怠、骄傲的念头,就立刻在日记中自我批评。
![]()
有一次,曾国藩因为连续几天熬夜读书,白天当差时忍不住打了个瞌睡,被上司翰林院掌院学士看到了。掌院学士没有责备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涤生(曾国藩字涤生),治学勤勉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身体。不过我看你近来的文章,见解日渐深刻,可见你下了不少苦功。” 曾国藩听了,又羞愧又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 不仅要在翰林院立足,还要成为一名能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的名臣。
![]()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军节节败退,朝廷急得团团转,下令各地官员组织团练抵御太平军。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湖南老家丁忧。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这正是他实现志向的机会,也是他为国效力的时刻。
![]()
可组织团练谈何容易。曾国藩一没兵权,二没经验,三没足够的粮饷,甚至连当地的官员都对他处处刁难。刚开始招募士兵时,没几个人愿意来,因为大家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