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朝洪武初年,苏州城的阊门内外正是热闹非凡的时候。绸缎庄的伙计站在门口吆喝,茶肆里的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讲着前朝轶事,河面上的乌篷船载着货物穿梭往来,溅起的水花沾着岸边飘来的桂花香气,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在这繁华景象里,有个叫周小生的年轻人,却总是皱着眉头。他年方二十,是城郊农户家的孩子,不甘心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揣着娘攒下的几两碎银子,跑到苏州城里想寻条发财的路子。可来了半个月,他要么被黑心的商贩骗走了银子,要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营生,眼看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心里急得像着了火。
![]()
这天清晨,周小生蹲在阊门附近的石桥上,看着来往的富商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绫罗绸缎,心里又羡慕又失落。就在这时,他听见旁边几个茶客在议论:“听说了吗?沈万三沈老爷今天要去城西的粮庄查账,咱们要是能得他指点一二,这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可不是嘛!沈老爷可是天下第一富,当年帮太祖皇帝修南京城,出手就是几百万两银子,这样的人物,哪是咱们能随便见到的?”
周小生心里一动。他早就听说过沈万三的大名,知道他是靠经商发家,从一个普通的商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巨贾。要是能得到沈万三的指点,说不定自己就能找到发财的门路了。他赶紧站起身,朝着茶客们打听沈万三粮庄的地址,然后拔腿就往城西跑。
城西的 “万丰粮庄” 是苏州城里最大的粮庄,门口挂着一块烫金的牌匾,门口的伙计都穿着体面的绸缎衣裳。周小生刚跑到粮庄门口,就看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身穿青色长衫的老者走了出来。这老者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眼神却透着一股精明,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走起路来不疾不徐,一看就是个有身份的人。
旁边的人都恭敬地称呼他 “沈老爷”,周小生知道,这就是沈万三了。他赶紧挤上前,“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大声说:“沈老爷,求您指点我一条发财的路子吧!我想赚钱,想成为像您一样的富商!”
![]()
周围的人都愣住了,粮庄的管家赶紧上前想把周小生拉开,却被沈万三拦住了。沈万三弯下腰,看着跪在地上的周小生,温和地说:“年轻人,起来说话。你为什么想发财?”周小生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土,激动地说:“沈老爷,我不想一辈子穷下去,我想赚很多很多钱,穿好衣服,吃好东西,让我娘过上好日子!”
沈万三听完,微微一笑,说:“想发财不是坏事,可你知道吗?一个人命中有多少钱,是享福还是受苦,早有定数。你要是真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发财,跟我来,我带你看三处地方,看完你就明白了。”周小生又惊又喜,赶紧点头:“多谢沈老爷!我听您的!”沈万三让管家先回去,自己则带着周小生,沿着城西的街道慢慢往前走。
两人走了大约半个时辰,来到了城隍庙附近。城隍庙门口搭着几个粥棚,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伙计正拿着大勺子,给排队的乞丐们盛粥。这些乞丐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瞎了眼睛,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捧着破碗的手都在发抖。
沈万三指着粥棚,对周小生说:“年轻人,你看看这些乞丐,他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周小生皱着眉说:“他们肯定是好吃懒做,不愿意干活,所以才会变成乞丐。”
![]()
沈万三摇了摇头,说:“不全是。你看那个断了腿的老乞丐,他以前是个木匠,手艺很好,可去年帮人盖房子时,从房梁上摔下来断了腿,家里又没有妻儿,没人照顾他,只能靠乞讨为生。还有那个瞎眼的妇人,她丈夫是个船工,去年运货时翻了船,连人带船都没了,她伤心过度哭瞎了眼睛,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只能来这里讨口饭吃。”
沈万三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穷过。那时候我在苏州城里做小买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货,晚上还要熬夜盘点货物,日子过得很辛苦。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我身上没钱买棉衣,冻得差点晕过去,就在这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