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金陵城破,太平天国运动终告平定。曾国藩率领湘军班师回朝,途经安徽桐城时,恰逢当地乡绅举办文会,邀请他赴会指导。席间,有位年轻学子恭敬地问:“曾大人,世人皆盼大富大贵,却不知如何自辨前程。您识人无数,能否为我辈指一条明路?”
曾国藩放下茶盏,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说道:“富贵二字,非天命所独断,实乃人品所天成。一个人能否立身立业、得享富贵,无需占卜问卦,只需看三处便可知晓 。”
话音刚落,席间便有人追问:“大人所言极是,可这‘三处’具体如何分辨?能否举个例子?” 曾国藩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后讲起了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
一观言行:言语守拙,行事踏实者,终有厚报
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时任翰林院编修,负责协助吏部选拔官员。那年春闱过后,有两位考生同时被举荐到他麾下实习,一位名叫张文瑞,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言谈间引经据典,颇有才华;另一位名叫李存义,是寒门子弟,说话木讷,做事却格外细心。
起初,曾国藩身边的人都更看重张文瑞,觉得他反应敏捷,日后必成大器。张文瑞也确实争气,起草公文时下笔如有神,往往曾国藩刚提出想法,他便能立刻拟出初稿,字里行间还能添些精妙词句,引得众人称赞。
可时间一长,曾国藩却发现了问题。有一次,吏部要向道光帝呈递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奏折,曾国藩让张文瑞负责整理数据。张文瑞为了追求效率,竟将几个州县的粮食产量估算了事,还在奏折中用 “大概”“约莫” 等模糊词汇。曾国藩审阅时发现了端倪,质问他为何不核实清楚,张文瑞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人,这些数据不过是辅助说明,皇上看的是改革思路,何必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
反观李存义,虽然起草公文时速度较慢,却从不敷衍。有一次,他负责核对官员履历,发现有位官员的任职时间与档案记录不符,便立刻冒着大雨前往吏部档案库,逐一翻阅旧档,直到确认无误才罢休。曾国藩问他为何如此较真,李存义说:“大人,官员履历关乎朝廷用人,若有差错,轻则影响仕途,重则可能酿成冤案,我不敢有半分马虎。”
后来,吏部有个外放知县的名额,曾国藩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李存义。有人不解,问他为何不选才华更出众的张文瑞。曾国藩说:“张文瑞虽有才,却失之浮躁,言语间好高骛远,行事时敷衍了事。这样的人,若身居高位,恐因急功近利而误事。李存义虽讷于言,却敏于行,言语守拙不张扬,行事踏实不敷衍,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能把事情办好,日后必有厚报。”
果不其然,李存义到任后,深入民间了解疾苦,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短短三年便将一个贫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他因政绩卓著被屡屡提拔,最终官至按察使,成为一方重臣。
![]()
二看品性:逆境不馁,坚守本心者,必有转机
咸丰初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正值用人之际。有个名叫王怀安的将领,因作战勇猛被推荐到曾国藩麾下。王怀安出身行伍,性格耿直,打仗时总是冲锋在前,很快便立下了不少战功,曾国藩对他十分器重。
可就在湘军攻打武昌时,王怀安却犯了一个大错。当时,他奉命率领三千士兵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