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钻石行业称霸百年的戴比尔斯,如今仿佛快要难以为继。
这家昔日的行业领军者,当下积压着价值146亿元的钻石库存,资产估值急剧下跌,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都准备将其挂牌出售。曾经象征着“奢华与永恒”的戴比尔斯,如今却沦为资本市场上人人躲避的烫手山芋。
百年辉煌,转瞬崩塌。外界都在追问:这家老牌钻石巨头,究竟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英国《金融时报》分析指出,这很可能与中国脱不了干系。
![]()
戴比尔斯曾有着“一手遮天”般的行业地位。1902年时,它几乎将全球超九成的钻石矿脉收入囊中,全球钻石的价格走向和流通渠道全由它说了算。后来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大型钻石矿,也不得不与戴比尔斯谈判,保证“按需供给,绝不破坏市场秩序”。
彼时,一克拉价格突破十万元的VVS级钻石,成了富豪们争抢的稀罕物,赌王何鸿燊收藏的那颗218克拉的“何鸿燊之星”巨钻,还曾在酒店大厅公开亮相。那时,外媒都戏称戴比尔斯是“接棒日不落帝国的新巨头”。
但盛极而衰的转变常常猝不及防。2016年时,戴比尔斯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滑落至35%;至2024年,其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计划将其出售,估值仅剩80亿美元;又过一年,估值再度腰斩,账面价值只剩40亿美元,仓库中还堆积着约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滞销的钻石。
![]()
这是为何?一句话:中国人不再捧场。过去两年,东方市场对戴比尔斯钻石的采购量锐减40%,原钻销售额已连续三年下滑。
为处理146亿库存,戴比尔斯将希望寄托于全球第二大钻石消费国印度。但很快它意识到,印度市场难以消化这批货,当地钻石平均成交价仅为中国的28%,即便销量增加,利润也难以弥补。
那国内富人为何不再为戴比尔斯买单?业内人士称,国内钻石需求没减,只是戴比尔斯被本土品牌取代了,真正改变局面的是本土钻石技术的快速崛起。
1963年,我国科学家研制出首颗人造钻石,当时没人想到,这颗小晶体日后会搅动全球产业风云。历经多年技术沉淀,2019年中科院攻克钻石量产技术难关。
此后几年,河南柘城抓住机遇迅速腾飞——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年产钻石600万克拉,占据全球近半市场,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为全球闻名的“钻石之都”。
柘城不仅产量惊人,还涌现出一批能与国际大牌抗衡的本土钻石企业。以当地头部品牌“柘.光”为例,其钻石净度VVS级、色泽D级、切工3EX,经国际权威机构IGI认证,品质已与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奢侈品牌不相上下。
![]()
价格上的优势更为显著,戴比尔斯一克拉钻石价格通常超过十万元,而柘.光同规格钻石搭配18K金戒托,售价仅约8000元。每颗钻石都配有专属编码和IGI证书,无论是显微镜观察、实验室光谱检测还是日常佩戴效果,都完全不逊色于南非钻石。
旅居法国多年的沈女士,曾花费20万元购买国际大牌的2克拉耳钉作为结婚礼物。后来她试戴了柘.光的3克拉钻饰,由衷称赞:“火彩更耀眼,光泽更纯净。”如今,柘.光在京东和品牌官网的累计关注人数已突破80万,月均销售额稳定在千万元级别。
此外,国产钻石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许多海外客户借助品牌私人顾问定制个性化钻饰:有的仿制凯特王妃同款项链,有的重现家族珍藏的古董钻饰,还有的把家人或宠物毛发融入钻石,打造“DNA纪念钻石”,让生命记忆得以永恒。
![]()
如今,国产钻石产量占全球的75%,价格却只有传统品牌的十分之一,戴比尔斯曾经打造的“稀缺传奇”已然破灭。在此情形下,英美资源集团急于出手戴比尔斯股份,《金融时报》将此现象归结为东方制造的崛起,也是合乎情理的。
如今,博茨瓦纳国家基金是对戴比尔斯股份兴趣最大的买家。这个曾大量给戴比尔斯供钻的非洲国家,如今打算靠增持股份反向拿捏产业链。这局面颇具讽刺:昔日戴比尔斯掌控矿源,如今矿源却要反过来制衡戴比尔斯。
从外媒曾调侃的“钻石界日不落帝国”霸主,沦落到如今“待价而沽”的处境,戴比尔斯的没落说明了一个浅显道理: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霸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