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服务保障体系。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郭阿姨,您好。今天又出来逛街啊!”
近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霍邱县,与行知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的社工肖菊、段俊霞一道,探望当地精神康复服务对象郭阿姨。
看到郭阿姨正在集市闲逛,肖菊远远地打起了招呼。“小肖、小段啊,你看我这边才买好菜,正好回家去,今天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了!”郭阿姨热情地回应着社工们。
很难想象,眼前露出开朗笑容的郭阿姨,在社工第一次上门的时候,还长期封闭自我、拒绝交流。“第一次上门,郭阿姨家里乱成一团,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意和我们交流。后来我们反复上门,不断尝试和她交流,帮助她整理家务,她慢慢愿意和我们讲话了。”肖菊告诉记者,为了让郭阿姨重新融入社会,社工们带着她走出家门,去菜场买菜、去商场买衣服。就这样,郭阿姨慢慢地敞开了心扉,也愿意走出家门与他人交流了。
郭阿姨的故事,是六安市民政局今年试点推动的困难家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救助项目的一个缩影。“过去精神康复工作多是给有患者的困难家庭送钱送物,而目前我们试点的‘精神康复融合行动’则是以社区康复站点和定点医疗机构为双核心,构建起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的精神康复服务体系。”六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陆金富告诉记者。
作为试点县区,霍邱县组建了包含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和社工的“精康融合行动”专家团队,定期上门服务,为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目前,该县已经为800户精神康复服务对象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挑选100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在半年时间里已累计上门服务70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家里的孩子小时候因为动手术落下了病根,经常头疼,精神状态不太稳定。”霍邱县居民罗女士告诉记者,社工每个月至少会上门一次,陪孩子聊天、辅导孩子功课,医生还上门为孩子拟定了治疗方案,缓解孩子的头疼症状。“社工和医生坚持不懈上门服务,他们的陪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关爱。”罗女士说。
“现在我们更强调长效陪伴。这种陪伴不单是面向精神康复服务对象,而是面向他们整个家庭。我们希望通过上门服务,从情感、生活两个方面为这些家庭送去温暖。”心理咨询师、社工段俊霞告诉记者,在上门走访中,专家团队从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心理咨询、用药指导、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为残障人士家庭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重拾信心。
“关心社会弱势、困难群体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努力让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六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健说。
(本报记者 袁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