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三兄弟的电动大考:丰田领跑,本田“掉队”
9月的中国车市,像一场不太友好的“期中考试”,三位老朋友——丰田、本田、日产,交出了各自的答卷。但坐在考场上的他们,脸色却截然不同。丰田的表情带着轻松和自信,本田则有些紧张,而日产……则在低头算着销量数字能不能凑出个及格线。新能源汽车这门新课,正在彻底打乱他们的节奏。而这一次,“日系三强”这个说法,或许该重新定义了。
![]()
丰田起飞,本田掉链子,日产靠“白菜价”撑场子
先说成绩单——9月份,丰田在中国市场卖了14.75万辆,同比增长;日产卖了6.21万辆,略微下滑;本田6.12万辆,依旧下滑。听起来差距不大?但你把丰田对半砍一刀,那一半都快比本田日产加起来还多了。
全球市场的差距更大。丰田预计全年销量1130万辆,本田381万辆,日产334.6万辆。也就是说,在世界舞台上,丰田一个人就是两个本田加一个小日产的体量。所谓三强,其实一直是一强二弱。只是以前大家没怎么在意,现在电动车拉开了帷幕,连遮羞布都不剩了。
再看动作。丰田这两年开始认真搞电动车,推出了BZ4X,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游戏机,但起码动起来了。它还主动找来了华为、Momenta搞智能化,算是明白了“软件才是硬件的灵魂”这件事。另外,丰田还准备推增程车型,既顾了用户的续航焦虑,也没完全放弃内燃机情怀,思路灵活。
日产也在转型,但打法是“价格战”。N7这款车,起售价11.99万元,在如今动辄20多万的电动车市场里,算是拿命拼性价比。这种策略能迅速抢到一部分市场,但问题是——低价能撑多久?
本田的问题则更棘手。它推出了S7和P7两款纯电车型,市场反馈冷淡。广汽本田基本靠雅阁和皓影这两款油车撑门面,电动化转型明显慢了一拍。对手都已经在跑道上热身,它还在犹豫要不要换装备。
这场比拼才刚开始,但开局已经拉开了差距。
新能源这场仗,拼的不是发动机,是速度和态度
电动车不是简单换个动力系统,它是整个产业逻辑的重构。以前你造车,靠发动机、变速箱拼技术积累,现在拼的是算法、芯片、用户体验,完全换了剧本。过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工匠精神”,在电动车这块,不一定有用。
中国市场尤其激烈。本土品牌像比亚迪、小鹏、理想,每家都在玩命内卷,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更新速度比手机还快,价格也越来越“亲民”。三电系统做得越来越成熟,智能座舱越来越像手机大屏,OTA更新让一辆车开一年还能进化三次。
在这样的生态里,日系品牌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迅速削弱。它们做车讲究稳定、耐用、省油——但这些在电动车领域已经不是核心卖点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续航多少、充电快不快、车机能不能联网、语音识别灵不灵。丰田懂了,日产在学,本田还没入门。
这就像是你跑马拉松,人家已经换上了碳纤维跑鞋、请了AI教练,而你还在调试你的老式计步器。不是不努力,是方向错了。
“日系三强”的神话,可能只剩一个人还在撑着
如果你还把“日系三强”当成一个整体,那你可能已经落伍了。丰田其实一直是“大哥”,只是以前没显摆。如今电动车一来,谁反应快、谁调整得灵活,谁就能活下去。丰田在全球布局早,有技术、有资源,也舍得花钱找外援,它活得像个“进化中的巨人”。
日产靠低价走量,可以撑一段时间,但要真正站稳脚跟,还得补上技术短板。智能化、品牌认知、服务体系,样样都是挑战。靠打折换来的用户,很可能明天就被别家更便宜的车撬走。
本田的问题最严重。它像一个还没意识到游戏换了规则的老选手,继续在油车的舒适区里打转。电动化投入不足,车型没有爆点,品牌形象逐渐模糊。在这个“快变慢死”的时代,本田如果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节奏,很可能会被边缘化。
这场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已经淘汰掉了一些合资品牌,也逼得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日系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维持存在感,光靠过去的名气是不够的。新能源时代不相信眼泪,也不讲情怀,只有速度和适应力。
中国市场不是考场,是战场
丰田依旧强势,日产还在挣扎,本田已经“掉队”。这场考试,不是分数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赛道,不讲资历,只看表现。谁跑得快,谁才有资格留下来。
未来几年,或许我们会看到日系品牌彻底分化,有的继续领跑,有的可能连参赛资格都保不住。丰田能不能一直领先?日产能否靠低价翻盘?本田还有没有最后一搏的机会?
终局还没到,但战斗已经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