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五年规划彰显的重要
经验和优势
郭庆松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这个目的,同时“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以五年规划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就是最好的体现。与此同时,贯穿七十多年的五年规划彰显的是永远不变的“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的信心、决心、恒心,体现的是久久为功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
规划治国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独特视角
规划治国,就是在治国理政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来对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阶段性部署和连续性安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具象化为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总体思路、重要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等,体现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规划治国已经形成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由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实施、由政府推动任务落实并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制度安排,可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这一制度安排中得到完美体现。正是从这个角度说,规划治国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独特视角,也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密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建议》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可以说,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就是这种现代化建设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尽管历次规划的重点和任务会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一以贯之、恒定不变的主题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年规划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6年,除了国民经济恢复期的1950—1952年和国民经济调整期的1963—1965年这6年时间外,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70年的时间里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可以说,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也是一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创业史、奋斗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1953年开始我国共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实际上,自1951年起我国就开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起始年份为1953—1957年,正是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特别是156项工程的建设,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一五”计划实施期间的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做好了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艰难困苦的心理预期并同时树立了必胜把握和坚定信心。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1976—1980年)的实施,总体上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难得的教训。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共制定实施了7个五年计划(规划),包括从“六五”计划(1981—1985年)直至“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其间,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并为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也有一些标志性的内容,比如,“六五”计划由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际上就是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八五”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并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十一五”规划又将“计划”更名为“规划”,标志着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转变。可以说,正是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其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开始驶入广阔的海域,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及至“十一五”规划结束的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
五年规划引领新时代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开始也同时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和“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基本每1到2年就突破一个10万亿元的关口。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9.3万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底达到140万亿元左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等,可以说,世界见证了新时代中国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光时刻。需要指出的是,“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此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两个十五年”即“两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即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继续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十五年”即“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显然,“第一个十五年”覆盖了“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制定好“十五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自“十五五”规划开始,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时间,距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5年时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发挥出来,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将会从根本上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这个目的,同时“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以五年规划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就是最好的体现。与此同时,贯穿七十多年的五年规划彰显的是永远不变的“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的信心、决心、恒心,体现的是久久为功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不仅“将是不可战胜的”而且一定能够如期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一键关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