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
一线问计,精准施策。为深化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精准掌握全市各慈善基地建设运营实效,近日,市慈善总会相关领导先后走访调研嘉兴各地慈善基地,实地考察慈善帮扶模式创新实践,为深化全市慈善事业发展汲取鲜活经验。
港区慈善帮扶基地:特色产业帮扶奏响自力更生乐章
调研组走进港区慈善“造血型”基地,深入水稻种植田间、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与基地负责人、帮扶农户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产业+慈善”帮扶体系运行情况。
作为2014年成立的老牌慈善帮扶载体,该基地创新依托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平台,打破传统“输血式”帮扶壁垒,构建起特色产业帮扶模式。
“我们聚焦30余户困难群众需求,打造‘种植—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让困难农户靠双手增收。”基地负责人介绍,合作社为困难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农业专家定期田间指导;针对不同劳动能力农户分类施策,有劳动能力的优先安置岗位,缺乏劳动力的实行“代种代管”;收获后以保底价收购并统一销售,形成稳定增收链条。据悉,基地帮扶种植面积达101.6亩,合作社年粮食产量超3000吨。这种“慈善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慈善”的模式,不仅让帮扶对象收入稳定提升,更带动周边农业技术普及和就业岗位增加。
海盐慈善教育基地:“文化育善”绘就暖心公益长卷
调研组走进海盐县通元小学教育集团石泉小学的“纸·善”孵化基地。该基地由石泉小学依托非遗剪纸特色打造,以“善育幸福花,德润梦想路”为核心理念,将传统剪纸技艺与德育教育、慈善帮扶深度融合。“四位一体”运行模式:以“课程体系化”夯实基础,将剪纸与慈善内容融入校本课程;以“活动项目化”丰富载体,开展剪纸作品义卖、慈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以“评价激励化”激发热情,通过星级评定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公益创作;以“环境协同化”营造氛围,让校园空间处处传递“纸”与“善”的融合之美。通过剪纸创作、主题实践、爱心义卖等活动,引导学生“日行一善”,搭建起家校社联动的慈善新平台。
嘉兴义工之家:“志愿聚力”织密长效帮扶网络
11月4日,调研组走进市义工协会(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义工之家,详细了解协会组织架构、志愿队伍建设及特色服务项目运行情况,与市义工协会会长庄来保等负责人以及骨干义工深入交流“义工+慈善”的联动帮扶机制。
义工协会“红船志愿”“爱心妈妈”“爱心书屋”“导医导诊”“国学讲堂”等20余个志愿项目已经成为红船旁闪亮的志愿服务品牌,既为困难群体送去温暖,也在弘扬慈善文化、凝聚爱心力量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下一步工作,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建议:一是优化项目内涵,推动从“活动型”向“常态型”转变,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品牌;二是强化自身造血,深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完善内部管理与义工培训,拓宽资源渠道;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对接更多慈善资源,推动成立专项基金,提升资金公信力,为公益事业筑牢保障。
秀洲慈善基地:“多元赋能”打造综合帮扶平台
11月6日上午,调研组一行赴秀洲区调研慈善造血型共富基地、虹桥社区慈善工作站。
在秀洲区慈善造血型基地,调研组一行与基地负责人亲切交流基地运营发展情况与问题。据悉,该基地占地80亩,设养殖、种植、培训等区域,已带动超1100户次困难、残疾家庭增收,通过养殖、种植两大项目开展造血型帮扶。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虹桥社区慈善工作站,调研“老物件记忆疗法”特色慈善空间项目。该项目以老物件为纽带,精准助老与代际融合,“医社联动”创新突破,既回应群众需求又传承文化,是慈善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