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对话王石:“碳中和”目标是机遇,中国企业不仅要跟上,还要领跑

0
分享至

自2009年王石以中国企业家身份首次受邀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去年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9届会议,王石是历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高频出现的中国企业家的名字之一,期间从未缺席。

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大会第30届会议(COP30)将在巴西贝伦召开,今年王石却“失约”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今年不参与气候大会活动。王石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近期视频显示,他正忙于接待洛克菲勒家族等宾客参观他再次创业打造的碳中和试验项目“生物圈3号”。并且COP30期间,王石团队将在深圳举办COP30主题相关系列活动。

“今年我只是物理空间上不在主会场,但实际上,我在国内可以动员更多的企业家和相关力量积极参与,与COP30同步。”王石说。

从万科创始人到深石集团创始人,从地产巨头到“双碳”创业者,王石的转身不仅是个人职业轨迹的转变,更是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从“社会责任”(ESG)单纯的投入向“商业模式”探索的缩影。

王石说:“碳中和经济时代到来了,你必须用商业模型去迎接它。”

问及他是否已经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他笑着说,今年上半年问世的“136号文”,明确新能源电量全面参与竞争,改变了新能源行业诸多发展逻辑,也为他探索碳中和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明晰了路径。他说预计到2027年,甚至提前一年,他打造的“生物圈3号”商业闭合圈就可以盈利。

COP30召开前夕,王石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畅谈《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中国“双碳”目标下的企业路径,他二次创业的碳中和社区实验以及他对政策、技术与人才的思考。

他说,“碳中和”目标不是负担,是机遇。中国企业不仅要跟上,还要领跑。在气候议题上,中国企业正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定义未来。


海报设计 周寰

以下为对话全文:

对话王石

澎湃新闻:今年是《巴黎协定》签订十周年。十年前《巴黎协定》签你也在现场,听到那个消息,你当时的第一反应还记得是什么吗?

王石:我是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参加气候大会的。那次会议对中国非常重要,中国首次提出到2020年碳减排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我当时听到两种声音:一种说你们做得不够,应该到50%甚至60%;另一种说你们根本做不到。但我相信中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到了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习近平主席亲自去,表明中国的决心。我当时很兴奋。那次会议中国扮演了关键角色,和美国等国家共同达成了协议,把“双碳”目标的大方向定了下来。但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退出《巴黎协定》,全世界都很焦虑,担心中国也会退出。结果中国态度非常明确,不仅没退,反而成了旗手。从那时起,中国从“跟随者”变成了“领导者”。

澎湃新闻:《巴黎协定》实施的这十年对你退休后再创业有什么影响?

王石:最初我们谈企业社会责任(CSR),是额外花钱做环保、做ESG。比如万科曾拿出利润的1%做绿色研发,十年累计投入约500亿。但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宣布“双碳”目标时,我意识到,碳中和经济时代来了,光靠慈善、靠额外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商业模型。

我二次创业的深石集团,做的就是“碳中和”社区。我们在深圳大梅沙做了一个3.2平方公里的实验区,有山有湖有海,通过光伏、风能、储能、微电网等技术,实现能源自给和碳交易。这是我个人投资的项目,没要政府一分钱补贴,也没融资。预计2027年形成闭合的商业模型。

碳中和不是你完全不排放,而是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我们做的“社区”可以是一栋楼、一个园区、一个片区。

我们在消费端做文章:比如用电,我们尽量用绿电,自己也发电,多余的部分可以储能或交易。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出台的136号文强调“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正是我们这种模式的契机。

澎湃新闻:您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最看重什么?

王石:选择合作伙伴,我看重的是能否打“组合拳”。实现“碳中和”不是单一技术能解决的,需要区块链做碳追踪,需要能源管理,需要建筑节能……现在的问题是:懂碳的不懂区块链,懂区块链的不懂碳,我们必须跨界整合。

澎湃新闻:您一直在国内外考察,去年也去了欧洲、纽约气候周。您觉得在气候投资领域,政策、技术、意识,哪个对企业家最重要?

王石:都重要,但在中国,政策尤其关键。中国是政策主导型。没有“双碳”路线图,我不会再创业。但光有政策不够,还要有技术、资金、营销、人才。

但现在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才。比如我们团队100多人,全是高学历,但要做碳中和社区,必须重新培训、跨界整合。我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创业时,手把手带团队,所有都要在实践中去学习。

澎湃新闻:中国提出“全经济领域减排”新目标,您是否又感到兴奋?

王石:(笑)我这年纪不能太兴奋,心脏受不了。现在更多是“理所当然”的感觉。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太快,已经超过电网承受能力,所以才要“就地消纳”。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技术、人才能不能跟上这个速度。

我们现在不仅是学习国外,也在输出经验。比如德国弗莱堡,过去我去过6次,前4次是学习,第5次他们主动说要来中国看我们的项目。这种双向交流,说明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前面。

澎湃新闻听闻您今年不去巴西参加气候大会?

王石:巴西贝伦太远,很多国际代表不便前往。但我们会在深圳办分会场,既是响应“不在现场也可参与”的号召,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案例。我们联合了欧洲、北美、东南亚的碳中和社区案例,形成联盟,每年办一次峰会。

中国还没主办过COP,我们企业家就自己搭台,让世界来看,“碳中和”目标不是负担,是机遇。中国企业不仅要跟上,还要领跑。在气候议题上,中国企业正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定义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6485文章数 50838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