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两个问题:墨家明明曾经与儒、道并列,为什么突然彻底消失了?如果墨家没有被历史裹挟,中国的科技路径又会是什么样子?先别急着下结论,一起把那些散落在《墨子》书页间的智慧火花还原出来。
“那会儿,墨子就像个工科狂人加社会活动家。”胡亥刚坐上秦王之位,宫里就传来消息:墨子率弟子十余人,夜半登上长安城墙,在城头挂起巨幅标语,“兼爱非攻”。秦始皇大惊——他从没见过人敢半夜扎进皇城办集会,更别提标语上的“兼爱”二字直指统治根基。公孙鞅见状,冷笑道:“连打仗都不让打,分明是要毁我秦国铁血法统。”
![]()
可墨子并不是空喊口号的布道者。他捏着十余寸长的紫檀木小块,拧几下,抛给左右的弟子。只听“咔嚓”一声,木块裂开两半,却依旧平稳承载三百多斤重物。墨子眉头一挑,“这是摩擦力原理,轻车熟路,各诸侯国修桥造路都能用上。”弟子们纷纷拿着这个小装置试了又试:风胡突然抬手一拍,“老师,这轴承若能量产,你说能让战车跑到十五里外再回头?”墨子拍板道:“没问题,谁说工匠活儿一定低人一等?”说着,还当场做了演示,转轴流畅无比。
![]()
这一幕,要是搬到今天,大概就是硅谷牛人头脑风暴。但在战国末年,这套科学精神根本撼动不了正处于“诸侯灭亡赛跑”中的铁血法家和握有实权的儒家势力。于是,思想的生死淘汰赛,在秦统一六国的号角声中拉开帷幕。
![]()
——战国末期那场思想界的生死考题
![]()
那时候,各国诸侯拼命扩地盘、拼命攒军队,哪怕累到天昏地暗,也非打不可。儒家看准了这个节奏,开始对君王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念念不忘:“咱这套礼制能让百姓听话,能让官吏循规蹈矩,不出乱子。”法家则更直白,韩非子在《五蠹》中写得明白,“法者,治乱之简也”。商鞅用严刑峻法招揽人才,结果秦国军令如山倒,终于一统天下。道家看局势太浑水,干脆躲山林,“闭关十年,炼丹求长生”,既不惹事,也能留条后路。
![]()
墨家呢?“兼爱非攻”听着像伟大理想,可在那个靠打仗赢天下的时代,简直就是要把人往坑里推。要统一六国,先得灭掉六国将军,再灭掉六国百姓,墨家的“反战”主张,谁都懒得听。
![]()
——农民和工匠的梦碎时刻
![]()
再说墨家最铁粉的都是自由农民和工匠。那群人刚从井田制里挣脱,帐篷一搭就跑,活路自找,没了贵族老爷子管啥管,生活还算滋润。墨家提“兼爱”讲平等,反对贵族特权,鼓励靠本事吃饭,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可秦汉一统,地主阶级拿刀一挥,土地兼并彻底铺开。小农哭爹喊娘,工匠被官府圈禁,墨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顿时被连根拔起。
![]()
那些纪律严明、有“巨子”领导的墨家组织,被新政权视为潜在威胁。儒家有官学撑腰,道家有皇族藏身,墨家呢?朝廷恨不得立刻把他们打散,各回各家,别再搞独立的民间组织。于是,墨家一批批徒弟被迫改学儒法,或者干脆回乡当个小工匠;还有的去边疆做技术员,却再也没人认他们是“墨者”。
![]()
——皇权面前的禁忌
![]()
你以为“兼爱”听着美好?可在皇帝耳朵里,这是要推翻等级制度、颠覆金字塔顶端的刺耳噪音。封建社会最要命的是什么?分明的尊卑秩序。皇帝高高在上,诸侯、士大夫、平民、奴婢,各司其位。墨家让爱平等横向展开,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一旦普及,皇权的正当性都会被质疑。“老百姓也能爱皇帝,不如爱邻居,这样谁还敢跪?”朝堂上,很多大臣私底下都这么嘟囔。
![]()
再说“非攻”,更令将领们坐立不安。要打仗才能建功,才能拿到爵位、田地,谁想听你“不许打仗”?“连攻城器都不让造,咱军队怎么练兵?”守边关的将军直说,“墨子,你来跟胡人比武吗?恐怕连戟都拿不稳。”
![]()
汉武帝一声令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很快就奔着儒家经典跑。朝中设立太学,招揽五经博士,读儒家经典就能升官,职务、俸禄、社会地位全打包,谁还管什么“兼爱”?
![]()
——显学到绝学的漫长告别
![]()
西汉初年,还有少数人对墨家抱有幻想,抄几章《墨子》翻翻。但到东汉,《墨子》已是残缺不全,翻到“非攻篇”、“节用篇”常常断崖式中止;魏晋南北朝时期,坛子玄学成风,谁还搭理一个叫墨翟的所谓科学家?几何、光学、力学理论都深锁古卷,读书人爱好文采,哪拿出几何图形来背?就算翻了又咋样?没有实践土壤,没人来复刻他那十丈高的冲车。
![]()
冲车,古代版装甲车,能抵御弓箭、投石,推进时大如堡垒。墨家攻城的云梯、机关暗道都是降维打击的利器。可秦汉之后,城墙修筑技术流失,工匠们靠经验传授,没了墨家背后的原理总结,只剩些皮毛。但凡记在《墨经》里,成了死文字。直到近代西方光学浪潮来临,学者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咱祖宗早懂小孔成像!”可惜,历史不会重来。
![]()
——如果墨家没消失
要问如果墨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科技会是什么样?这是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许什么“科学精神”早就根植社会,几何学、光学原理能和天文观测结合得更紧密,形成不依赖西方框架的原生科技体系;也许民间技术组织像现代研究所那样运转,工匠和科学家不再井水不犯河水。但现实是,墨家的最后一丝光芒在封建高压下熄灭,留下的《墨子》断简残篇成了后人凭吊的唯一线索。
从显学到绝学,仅仅几百年历史轮回,墨家就像一支燃烧殆尽的蜡烛,让我们看到任何思想和学问,离开社会土壤和现实支持,再先进也免不了成为昨日黄花。那些关于兼爱、非攻、科学实践的火花,昨日还在闪耀,今日却只剩历史传说。我们能做的,是在断裂的文献中寻根,从散落的智慧碎片里拼凑先贤的影子。若干年后,也许有人会在这段文字里,看见一个真正的科学中国,以及一位用木头做轴承、用理想点亮黑暗的墨家巨子。
信息来源:《墨子》原文及历代注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