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逝那一年,他成了“家长”
北宋景祐四年(1037),曾巩的父亲曾易占病逝。那一年,曾巩才19岁,家里却留下:
4个弟弟(最小的曾肇才刚出生)
9个待嫁的妹妹
继母朱氏需要赡养
![]()
曾巩
家产早被抄没,田瘠岁凶,“瓶粟常空,灶突不烟”。长兄曾晔又科举失意、客死归途,朝廷抚恤没份,养家重担一下子全压在次兄曾巩肩上。他干脆放弃当年科考,带着弟妹上山开荒,“以力耕之余”换一口饭吃。
“茅屋灯光”夜读图
白天种地、砍柴;夜里,他把松明子绑成火把,挂在茅屋缝隙挡风处,召集弟弟们围坐读书。“夜课诸弟,诵声琅琅,邻舍以为鬼吟”。为了省灯油,他替人抄书、写信,换钱买纸墨。冬天风透茅檐,他用草把塞缝,自己守在最冷门口,让弟妹靠里坐。妹妹们出嫁没有嫁妆,他就四处借贷、写文“拉赞助”,把九个妹妹一一“体面”嫁出。
![]()
曾巩
十年耕读,一榜六进士
皇祐五年(1053)起,弟妹相继长成,曾巩重拾举业,仍一边耕作一边备考。嘉祐二年(1057),他带领三个弟弟(曾布、曾牟、曾宰)和两个妹夫(王无咎、关景晖)进京应试:
主考欧阳修,提倡平实古文;
榜单一出,六人全部及第,时称“一榜六进士”;
同榜还有苏轼、苏辙、程颢、张载等,后世誉为“千年龙虎榜”。
十年后,最小的弟弟曾肇也高中。于是出现空前绝后的“兄弟五进士”纪录,加上从弟、侄儿,南丰曾家70年共出19名进士,“一门十进士”传为佳话。
![]()
从“寒门长兄”到“文坛大家”
弟妹皆已自立,曾巩才真正放开手脚:
39岁中进士后,他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
外放齐、襄、洪、福等州,每到一处“锄奸植良,政声赫然”;
文章质朴峻洁,与欧阳修并称“欧曾”,位列“唐宋八大家”;
书法《局事帖》拍出2.07亿,是传世最昂贵的北宋书迹之一。
![]()
局事帖
可在他的诗文里,出现最多的不是功业,而是“茅屋灯火”“瓶无储粟”——那段把弟妹从饥饿边缘拉回人世的记忆,终身难忘。
家族逆袭的“曾氏密码”
1. 以身作则:长兄不读书,弟妹怎肯读?他先把自己炼成“学霸”。
2. 集体自修:夜读统一考勤,火把、抄书换纸墨,学习资料共享。
3. 耕读并行:田里有收成,心里才不慌;手中有书本,未来才有路。
4. 贵人相助:欧阳修赏识其古文,科举改革恰好契合曾家“朴实文风”。
![]()
欧阳修
结语
若没有曾巩19岁那年的“咬牙”,北宋文坛便少了一位大家,中国历史也会少一段“一门六进士”的旷世传奇。他用十年最苦的耕作,换来弟妹们最亮的功名;用一肩风雨,撑起一个文化世家的千年美誉。最惨的学霸,最终活成了最硬核的兄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