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中,不合群往往会被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
因为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政权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都需要一个相对趋同的价值观。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不仅尊崇天地君亲师,还崇尚宗族乡贤的群体运作秩序,强调个人应顺从族群,以免制造冲突与矛盾。
但在现在社会看来,这种培养整齐划一的合群范式却让人失却了更多的可能性,
![]()
甚至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候容易形成一种群体的恶,好比现在常常会发生的网暴现象。
在这种主流话语权里,同质化趋向严重的社会里呆久了。你反而慢慢会发现,
人群里那个越是独来独往、好像没有朋友、不合群的人,其人品和能力其实往往却没问题,甚至还很优秀。
这在心理学的立场上,确实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做支撑。
善于独处的人,往往更能有完整的自我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过一个经典概念:“独处的能力”。
在他看来,这种能力是个体在独自一人时也能感到舒适和充实,这源于婴儿在生命初生期,良好的母婴关系所建立起的内在安全感。
一个具备“独处能力”的人,他的自我是完整的,他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则会倾向于是“需要你”而非“离不开你”。
![]()
好比那个选择了离群隐居的理想主义者梭罗,他主动选择离开19世纪喧嚣亢进的美国,在康科德镇郊外,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两年多。
他将自我的人生活成了一场“人与社会的连接中,保全内心完整”的现实实验,
证明了一个人完全可以不依赖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游戏而活得丰盛。
他由此也在《瓦尔登湖》一书中,留下了蕴含着深刻哲思的经典名言:
“我深入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真实,
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而梭罗式的独来独往,正是对消费主义和社会攀比最彻底的否定,展现了一种因无欲无求而无比刚正的人品。
敢于独处的人,也不易被群体的疯狂所侵蚀
在明代中后期,内阁朝堂上的党争愈演愈烈,官场中的结党营私已成常态,连言官清流都开始聚集成派,以“骂”邀名。
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最终独断朝纲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却显得“独来独往”。
![]()
他既不加入依托地域抱团的齐楚浙党,也不完全倒向以江南士人为主,标榜道德清流的东林党阵营。
因为他深知,要实现朝代中兴、改革救国的抱负,就必须保持思想的独立,避免陷入无谓的党派攻讦。
而他执政后推行的以“一条鞭法”为代表的万历新政,虽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触动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
却也真正实现了给大明续命,扭转社会弊病,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张居正的“不合群”恰恰是他超越群体利益、从国家和百姓层面来考虑时政体现。
![]()
他力主改革的行为驱动力一直来源于他对国家和职责忠诚的价值观。正是因为他内心觉得“应该这样做”,
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借机邀名或避免批评,他才无惧清算与官员群体的攻击,
最终实现了明朝“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的中兴之势。
不依赖群体认同来获取价值感,一生中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张居正,也就这样成为了肩扛社稷、心系苍生的大国支柱与基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灯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其学说中提出: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人’,而功能完善的核心特征就是‘真实性’,
即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他的实际经验是一致的,他们不需要戴上面具去迎合他人。”
![]()
所以那些独来独往者,大多也正是因为不愿或无法“表演”出与内心不符的角色而选择了退出。
他们的人品就是他们本身,不需要通过社交圈来伪装和修饰。他们的“好人品”和“强能力”是内化的、稳定的,而非功利性的。
他们的善良是自我选择的答案,他们的正直是无需权衡利弊的本能,他们的独处也正是证明其精神独立荣耀的勋章。
-The End - 作者-阿然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