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安卫士北京”公众号公示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2025年11月份拟聘用勤务辅警名单,名单包含80人,并附带了拟聘用辅警的毕业院校信息,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引发网友关注,部分网友质疑,名校毕业生应聘辅警这样的基层岗位是否为大材小用。
(11月6日封面新闻)
当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名校毕业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辅警拟聘用名单上时,舆论场中“大材小用”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不少人看来,名校毕业生似乎天然应与“精英岗位”绑定,辅警这类基层工作,仿佛配不上那纸沉甸甸的文凭。然而,这种论断背后,或许恰恰暴露了我们对于“成才路径”与“职业价值”的某种狭隘想象。
在就业压力日益凸显的今天,“先就业、再择业”已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而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挑肥拣瘦、眼高手低,最终蹉跎了时光,错失了机遇。而这些选择辅警岗位的名校生,主动放下所谓“光环”,以务实姿态走进基层,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生计问题,更在真实的社会土壤中汲取养分:沟通能力、应急处理、群众工作,这些在校园里难以习得的“软实力”,恰恰是未来行走社会的硬资本。他们并非“降维”,而是在“扎根”。
“不愿当士兵,永远成不了将军。”基层岗位看似平凡琐碎,却是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绝佳场域。辅警工作身处一线,直面群众千姿百态的诉求,处理瞬息万变的突发状况。这份经历所锤炼出的从容与智慧,是再精美的理论模型也难以替代的。纵观各领域有所建树者,多数都曾有过“从士兵做起”的岁月。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基层历练,塑造了他们理解现实、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跳过这一环,即便侥幸身居高位,也难免因根基不稳而显得步履蹒跚。
从人生规划的维度看,选择基层,往往不是终点,而是蓄力的起点。它更像一次主动的“沉潜”,在别人追逐表面光鲜时,他们选择潜入深处,积累经验、磨练心性、看清方向。这种“潜伏”并非消极躺平,而是在动荡就业环境中的一种理性策略,以时间换空间,以经历塑能力。待到合适的时机,这些扎实的积累,自会转化为破土而出的力量。
更何况,职业选择本就承载着个人理想与价值判断,不该被单一的成功学标尺所丈量。辅警工作维系公共安全,服务千家万户,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名校毕业生投身其中,或许是出于对公共服务的热情,或许是认同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职业无分贵贱,选择值得尊重。将“名校”与“高薪”“体面”简单挂钩,本质上仍是一种刻板的“出身论”,这不仅会窄化年轻人的发展路径,也将扼杀社会流动的多种可能。
说到底,北大毕业生考辅警之所以引发热议,恰恰因为它击中了我们对于“教育—职业—成功”的线性想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与其固守“一步到位”的焦虑,不如肯定这种脚踏实地、敢于从低处起步的勇气。人生的精彩,从来不只一种剧本;真正的成长,也往往发生在那些不被聚光灯照见的角落。愿每个认真生活的选择都被看见,每一种价值的创造都被尊重——无论它是否披着名校的光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