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58年伟人视察安徽,有人提议把省会迁出合肥,毛主席是如何回应的

0
分享至

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好奇:1958年,毛主席风风火火跑到安徽,明明安庆、芜湖都争得面红耳赤,他却偏偏拍板要把省会定在合肥,这是为什么?而且,就是那次视察,他还顺手给“四所大学”取了名字,这背后又藏着什么深意?

那年九月中旬,65岁的毛主席从稻香楼出发,坐上一辆敞篷车,身边围着张治中、曾希圣、罗瑞卿等人。他们缓缓沿着清溪路往三孝口走,街道两旁已经挤满了人,二十多万群众热情高涨,年轻人追着车跑,呼声一片。张治中抑制不住激动,搓着手说:“主席,您这么些年来,去了那么多地方,就是没来过咱安徽。咱老百姓都盼着您呢!”毛主席笑了笑,一辆敞篷车从来没这么“豪华”过,可此时此刻,他也乐得跟老百姓这么近距离见面。



可谁料,合肥这条路还没走完,省会之争的事先从后台窜到了前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路上心里忐忑:自己为了交通,曾经给中央写过信,建议把省会设在交通方便的芜湖或蚌埠,合肥那山旮旯里,公路是土路,火车是单线,机场还是茅草屋顶,可不是有心人会举双手支持的地方?他小心翼翼地问毛主席:“主席,俺们合肥虽说在省里中部,可交通实在不方便,您看省会要不要考虑搬到江边呢?”毛主席没有立刻回答,眼神却一扫远处那片平原和三面环山的地势,缓缓说:“我还要多看看。”



直到9月16日深夜,毛主席还在批文件,忽然想起大学命名和省会选址的事,他执意让秘书点起灯来,提笔给曾希圣写信。信里列了四个校名:安徽大学、皖江大学、巢湖大学、淝水大学,让省委慢慢选。然后,他在信尾轻描淡写地写了这么一句:“合肥不错,为皖之中,长远看比较适宜为省会。”四个字很短,可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这块地形、战略、经济的深思熟虑。



到底是怎样的考量,让毛主席放弃水路发达的安庆、芜湖,押注那个几乎没有任何高楼、交通又落后的合肥呢?先说地缘安全。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若让省会靠江边,一旦敌人从长江发起进攻,咱就防不胜防;可合肥,周围平原开阔,三面山脉环抱,一条铁路、一条大路都能守住,不论是防空还是对地面部队部署,都得心应手。然后是经济平衡。合肥地处省中,从这里往四面八方引导勘探、开矿、建厂、造屋,这种中心效应是安庆、芜湖做不到的。毛主席看得远:“省会设在合肥,更利于安徽整体发展。”



谁都知道,合肥当时不值几个钱:街上没一座五层楼,铁路车皮最多十几节,机场连个雷达都没有。历史上,合肥也曾短暂当过省会——太平天国时期打安庆太难,清政府一度把省会迁到合肥,可打了八年又搬回去。抗战年代国军和伪政权的迁徙就更多了。可一旦定下来,就得下血本。毛主席把目光投向未来,不盯眼前那堆土房,而是立刻考虑宏观规划:一条合阜铁路、一条宁桐铁路,把合肥打造成交通枢纽;再建机场、修公路,让合肥从交通“洼地”变成“高地”。当时,他还专门吩咐中央财政要保障合肥基础建设,加大工业项目上马力度。



那封“合肥不错,为皖之中”的信,很快在省委、省政府传开了。起先曾希圣他们还不敢轻易定稿,怕将来压力太大。可看了毛主席那几个字,谁也不敢顶嘴。省委召开会议,有人提出“主席说了,要搬省会至合肥,我们就全力配合”;也有人直言:“主席要我们干什么,就必管到底。”从此,长达几年的规划才得以启动:合肥新建厂矿、修桥建路、拓河挖渠,干部们更是骑在爱玛电动车上,踩着水旱路来回督战,一张张批示、一条条项目,像赶集一样密集。



时间来到1961年,合淮铁路通车了;1965年,合肥站扩建完成,换下了土坯房式的老站台;1968年,新机场跑道铺上了沥青;1975年,合肥开始上马冶金、机械、电子等一批中型工厂。省会搬迁不过几年,便能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城变成省里最热闹的地方,谁还记得安庆、芜湖曾经的辉煌?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合肥简陋、财政紧张,省会到底能不能带动发展?但结果摆在眼前:合肥招来了一批批高校、研究所,安徽大学、安徽农大、安徽工学院陆续在此落户。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学生们提笔就写论文,把“整体搬迁”变成学术搬迁。安徽大学的前身一搬,就把全省高端智力集中到合肥,这助推了后来的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的崛起。

慢慢地,合肥从“偏远小城”变成“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铁路网、高速网、航空网三箭齐发,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新兴的副中心。到2001年,合肥GDP363亿,全国排82;可到了2021年,GDP飙到11412.8亿,一举冲进全国前二十强。这个成绩,直接证明了当年毛主席拍板的英明。

想想也是奇怪:合肥当年不过数十万人口的小县城,为什么一跃成为安徽省心脏?因为有人看得更远。毛主席曾问:“合肥能否同时担起文化、科技、工业、交通的重任?”答案来自于实践。谁都知道,地理是基础,政策是杠杆,更重要的是干部会不会拿出“背水一战”的劲头来建设。合肥的干部群众办事从不拖泥带水,新上项目一项批一项干,就算物质条件再差,也能把规章制度扛在肩上。

当年写那封信的时候,毛主席甚至提到:“要让合肥飞起来,就得下决心。”这不只是给安徽定一个省会,还是给合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再回头看,那短短二十几个字,早就化作一栋栋高楼,一条条高速,一所所大学,成为安徽经济崛起的真金白银。

如今,省会之争早已烟消云散。安庆、芜湖、蚌埠各自繁荣,却都没能像合肥那样兼顾全局。合肥用几十年,证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做大省会,不只是凭水路,也不是凭一时便捷,而要看一座城市的背后,是否有真正的战略定位与持续发力的决心。合肥当年之所以脱颖而出,正因为毛主席的视野不仅盯住江河湖海,更放眼大后方的平原山脉。

如果当初没有那封信,如果毛主席没坚定地提一句“为皖之中”,也许合肥就会和一般的县城没有两样。可就是这几行字,让合肥成为了安徽的心脏,也为新中国地方城市发展树立了一个经典样板。事实证明,精准选址远比临时权宜来得管用,立足长远才是根本之道。信息来源:[毛泽东文稿·第十卷];参考资料:[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合肥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咸説历史
咸説历史
浩瀚史料,咸说历史
233文章数 12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