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49年北平谈判,张治中私下请毛主席放老蒋一马,毛主席笑着回复他

0
分享至

有一个受蒋介石千恩万谢养育之的人,却在最后的和谈桌上,为昔日恩主求情?他就是张治中。1949年4月8日,张治中迈入香山别墅,见到毛主席时,笑容满面地把蒋介石私下里“愿在家乡终老、不再过问政治”的话搬了出来,还开口替蒋介石请求:能不能一并把“战犯”条款从和约里删掉?毛主席听后先是沉默,随后又笑着答应“可以考虑宽大处理”。一位曾经与共产党人交好的国民党将领,到底带着怎样的心思?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怨,是如何一路纠缠到最后的北平谈判?

1890年,张治中出生。护法军校一毕业,他就南下投向孙中山,风雨漂泊了八年都没落脚。直到黄埔军校设立,蒋介石亲自将他从桂军教员调到黄埔,从此两人成了亦师亦友的搭档。蒋介石就是张治中人生道路上的伯乐,没有他的器重,就没有后来那一串显赫头衔。张治中心里清楚:没有蒋介石,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于是,他对蒋介石“知恩图报”,甘愿为其卖命。



可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逐渐看清蒋介石深藏不露的另一面。蒋的“攘外必先安内”让他掩耳盗铃,实则将主力留给日军,去整治共产党人。张治中痛心疾首:一个曾经被誉为“红色将军”的人,怎么能做出手上沾满鲜血的白色刽子手?他坚守良心,誓不为“剿共”开一枪,却也不敢公开反蒋,于是主动请求离开前线,跑去搞军事教育,保全自己。



谁料蒋介石竟念旧情,没有把他打入冷宫,反而让他主管党内人事,安排他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成了国民党里唯一一个没和红军交过手的高级将领,可见蒋对他的“偏爱”不一般。西安事变时,为了保全蒋介石的性命并促成国共合作,他硬骨头顶住何应钦等主战派,最终把这场危机化险为夷,又一次令蒋介石念他情深。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爆发,酆悌、徐昆和文重孚三人被枪决示众,但善后声浪依旧无法平息。众人都盯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这场“焦土抗战”的大火,是谁下的总命令?张治中当然难辞其咎。可蒋介石却仅给他一个“革职留任”的轻处分,把主要责任都推到了三名点火官员头上。火烧城廓、尸横满地,张治中逃过牢狱,接着又被蒋介石安排去做三青团书记长……他的抱怨没有怨言,反倒越发刻在心里:恩情有价,可是灭不了他心头的疑云。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林京崩殃。李宗仁、白崇禧逼蒋下野,还想与共产党谈和。蒋介石躲回溪口老家,表面引退,暗地里却还握着令牌。张治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始终信奉国共合作,拒绝武力绝杀。1946年重庆谈判,他也在场,可场面僵持不下,蒋介石桀骜不驯。到了1949年初,张治中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蒋介石劝出国门,让李宗仁接手和谈。3月3日,他第一次到溪口拜访,开门见山讲和谈筹谋,却被蒋一句“逼我下野可以,要我流亡海外不行”堵得哑口无言。蒋介石强调:“我现在就是个普通人,除了家乡,我哪也不去!”气得张治中只好憋住这口气,带着失落回到南京。



就在第二次拜访时,蒋介石的态度突然变得温和。他从头到尾看完张治中的和谈草案后,竟说:“文白,我没有什么意见。你这次肩上的担子很重,一切小心为上。”他们还一起去蒋母墓前磕头,一路谈到“和谈成功就让我在家乡终老”,甚至连能否公布这句话都让张治中去问。蒋介石淡淡答道:“你斟酌吧。”张治中一听有反悔余地,就把这段表态贴到了报纸头版,轰动全国,却招来更多的质疑:蒋真的心甘情愿吗?



4月1日,张治中率领代表团飞往北平。4月8日,他换上素色长袍,专程去香山看望毛主席。毛主席一见到他就笑:“文白先生,你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老朋友了。当年在重庆承蒙你的厚爱,一直无以为报。今天你来了,请务必让我尽地主之谊!”毛主席把家常菜一摆,还是直言:“我的意见是18日之后,无论和谈成功与否,解放军都必须渡江。”张治中闻言心里一沉,却还是试探性地提起蒋介石“愿终老家乡、不再过问政治”的承诺,又开口为蒋介石“战犯”问题求情:“希望毛先生以慈悲为怀,不要把这条写进条文。”对面毛主席先蹙眉,随后又轻轻点头,又笑着说:“可以考虑宽大处理。”当着张治中的面,毛主席和周总理迅速达成一致:战犯名册不上条款,但要保留追究权,个别可宽大处理。



这一让步,张治中心里暗自欣喜:能为蒋介石争口气。可好景不长,蒋介石看到协议后,却大怒:“一边单方面投降,一边还想保住我!”李宗仁更干脆拒签,明面上把张治中骂成叛徒,暗地里揪着他要命。张治中成了南京蒋、李两派的眼中钉,南京特务随时可能让他“意外”地永远沉默。周总理紧急劝他和代表团“先留在北平”,以保证人身安全。



就在北平这段时间,张治中彻底看清国民党的末路:他们打不过共产党,也不想和谈,只想抢占时间再死撑。比起坚持祖训的蒋介石,张治中这一刻反而与共产党站在同一战线。他终于下定决心:与蒋介石彻底划清界限,在新中国成立后,用自己的余生为国家建设和海峡两岸统一尽力。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一个受恩深重却依旧选择良知的人,为昔日的知遇之恩求情;一个被“伯乐”养大的将领,却在最后的时刻倒戈,走上了与“恩主”截然相反的道路。张治中这一连串的选择,让人不禁追问:忠诚究竟该效命于谁?国家大义是不是高于个人恩怨?还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信息来源:[张治中传记];参考资料:[《北平和平谈判实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咸説历史
咸説历史
浩瀚史料,咸说历史
288文章数 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