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央党校的设计者,是这位无锡人!

0
分享至


坐落于北京颐和园畔的中共中央党校

是一处将端庄气势与幽静气质

融于一体的建筑群

其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空间变化丰富

堪称中国传统营造智慧

与现代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主要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念慈


01

PART

一个无锡学子的建筑梦

1920年春,戴念慈出生于江苏无锡。江南水乡的灵秀底蕴,无形中滋养着这位未来建筑大师的美学素养。

1938年,戴念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重庆)建筑工程系,从此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1944年,戴念慈到兴业建筑师事务所担任建筑师,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戴念慈的才华很快在业界崭露头角。抗战胜利后,上海筹备建造“胜利门”纪念建筑,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在众多参赛作品中,戴念慈的创意设计独树一帜——他突破传统“门”式建筑的局限,一对展翅欲飞的巨雕雕像,既象征着抗战胜利,又寓意着国家腾飞。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最终摘得桂冠,尽管“胜利门”后来因故未能建成,戴念慈却因此在建筑界初露锋芒。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戴念慈仍与家乡无锡保持着联系。1946年—1947年,戴念慈还荣德生的申新三厂设计了厂房,并作梅园十景十幅赠送,现在梅园天心台旁的雪松及招鹤亭旁的松柏即为那时所种。


02

PART

建筑泰斗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筑泰斗梁思成的举荐下,戴念慈北上发展,开启了参与国家重大建筑项目的辉煌篇章。他负责设计的中国美术馆、北京饭店西楼、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近二十项重要工程,都达到了国内建筑最高水平。


中共中央党校主楼是戴念慈早期代表作。1955年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时,他创造性地规划了一条从颐和园万寿山景福阁延伸而来的中轴线,以保证建筑与旁边的颐和园建筑群协调。中央党校从设计到最后完工经历了8年,主楼1962年才竣工。它的整体设计完全符合牢记党中央赋予的职能定位,其主楼被列入第一批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中国美术馆的设计更见戴念慈的艺术功力。作为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他巧妙化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飞檐元素,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神韵。据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回忆,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设计方案增加了四边长廊和竹林景观,使建筑在庄重典雅中更添生机。1993年,该建筑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在国际舞台,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彰显了戴念慈的国际视野。建筑采用八角形平面,将斯里兰卡的传统建筑形式和构图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了巧妙结合。48根雪白大理石柱子组成外廊,在日光的照射下形成很强的韵律感,富有热带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该大厦于1973年5月建成使用,被该国总理誉为“斯中友谊的象征”

03

PART

为中国建筑指明方向

戴念慈不仅是一位设计大师,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建筑理论家。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建国初期,在承担育英学校设计任务时,戴念慈根据朱德同志“设计要从新中国的国情出发”的指示,创造性地提出了“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原则。这一主张得到中央认可,于1955年被正式确定为全国民用建筑的指导方针,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住宅建设领域,戴念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的加大住房密度、节约用地等理念,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住宅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撰写的《关于住宅设计技术政策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体现了其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

此外,戴念慈撰写了多篇关于建筑理论、住房政策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构建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体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的理论思想,至今仍对建筑学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04

PART

从太湖之滨到院士殿堂

戴念慈在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在政治层面也获得了广泛认可。1982年,戴念慈被任命为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从专业岗位走向领导岗位。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为中国的城乡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戴念慈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多次就建筑行业发展、城市建设规划等议题建言献策。同时,他长期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建筑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地位。

1988年,戴念慈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仍担任建设部特邀顾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继续为建筑事业贡献智慧。1989年,他荣获第一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这是对其工程设计成就的高度认可。


1991年,戴念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达到了学术生涯的顶峰。令人惋惜的是,同年11月12日,这位建筑大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从无锡梅园的松柏,到北京长安街上的美术馆;从“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到影响深远的住宅建设理论,戴念慈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在中国建筑史上刻下了不朽印记。


来源:无锡日报、中国科技教育、中科知汇、东港微生活、无锡科协

编辑:李倩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点赞+转发

分享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无锡发布 incentive-icons
无锡发布
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17644文章数 313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