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广东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经济发展的增速肉眼可见。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形成了尖锐矛盾。工厂经常因停电而停产,居民生活用电也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发展速度。
![]()
刚上任广东省长不久的叶选平敏锐地意识到,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他想到了大亚湾核电站,这个在80年代初就已经决策的国家战略项目,却因为技术、安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进展缓慢,强力推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在叶选平的脑海里已经成形。
可要推动这个项目是何其之难。首先是资金压力,建设资金早已经测算过了,需要40亿美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建核电站,值得吗?”
叶选平的回答铿锵有力:“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为此,他多次跑到北京与相关部门沟通,创造性地提出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模式,得到中央的认可,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难题。
![]()
其次是技术争议。当时国内对核电技术了解甚少,部分专家主张采用国产技术。叶选平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必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他说:“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第三是安全的压力。应该说,核安全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电站起初筹划决策的时候,就在安全上存在着巨大争议。而且,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香港社会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性产生强烈担忧,56个香港社会团体发起百万人签名请愿,要求停建核电站。
关键时刻,叶选平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积极向中央汇报情况,得到了中央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主动与香港各界沟通,组织专家释疑。他亲自批示:“安全问题必须放在首位,要让事实说话。”
![]()
在他的努力下,核电站开展了大规模的公众沟通活动,逐渐消除了各方疑虑。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邀请香港各界人士参观考察,用透明开放的态度赢得理解和支持。
在他和广东省委的力推下,大亚湾核电站在1987年正式开工。值得一提的是,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大胆提出“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用人原则,支持聘请外国专家担任经理。
有人质疑让外国人当经理,是不是太冒险了,况且也没面子呢?叶选平的回答很简单,他要的是结果,不是面子。并进一步强调:我们现在是学生,要向老师学习。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老师。
![]()
笔者认为,叶选平的这句话,不但表明了他坚定的决心,更彰显了他的这种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态度,为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叶选平的支持下,大亚湾核电站开创了多个“第一”:首次采用“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国际融资模式;首次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核电技术;首次聘请外籍专家担任关键岗位负责人……
1994年5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而从第一度电发出至今,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数十年,为广东和香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它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更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
现如今,站在大亚湾核电站观景台上,眺望巍然矗立的核电机组,人们不会忘记叶选平在那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担当与智慧,它俨然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铭记着一位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的历史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