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岁以后,我对视听艺术的审美开始“保守”,逐渐从电影电视流行乐,转向戏曲话剧古典乐。
也许是年纪带来的“登味”吧,总觉得一味尝鲜的试错成本在提高,走进影院看烂片的概率不断提升,从豆瓣和IMDb精挑细选都容易踩坑,反而是那些被盘包浆的艺术更隽永些。
首先是一些经典作品中,形式语言本身已经成为熟悉的审美体系,甚至可以超越内容本身,这让我感受起来就有“抓手”。听一出《秦香莲》,可以把同一唱段不同名家的表现反复拿出来对比,是处理得更凄厉还是更哀婉,对唱腔和身段等表现形式的琢磨,既服务于戏剧内容,又能超越内容本身。服务于戏剧内容,是要考虑演员这段演绎的方式,从哪些角度理解和阐释角色。超越内容本身,是可以单纯从形式上来欣赏,一段悲剧的表现,可以因出彩的绝活和唱功叫下满堂彩。在这种反复玩味中,可以得到的体验也许丰富。
这也涉及技术门槛和生产机制问题。本来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需要门槛,但流量时代,电影电视流行歌的生产机制出了漏洞,专业主义逐渐被排斥在粉丝经济之外。有足够的粉丝量就能成为当红炸子鸡,上综艺,录专辑,演电视,拍电影,啥都差点意思。奈何粉丝觉得人家足够“努力”,真金白银供着。再加上大量失真的后期工作,让影视作品常常有种工业糖精的味道。舞台作品至少能直接暴露短板,比如我去看某影视明星参演的话剧,台词吐字都成问题,被批评得很惨。而戏曲、古典乐更是门槛高回报低,怕露怯的“流量”们便不敢染指。
这还涉及到我对创新的一些“偏见”。先要区分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后者是沿着迭代的方式演进,新取代旧是自身规律,汽车成熟后,马车逐渐退居观光道具;前者则可以达到共生状态,形式语言的开拓固然是里程碑,但基于传统的训练和积淀,结合一些个人演绎,逐渐丰富某种艺术的内核,也同样重要。我既怕那种守着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怕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以新为唯一标准的作品。
许是老了吧,虽然我对世界仍然充满好奇,但好奇之下我却不急于寻求改变,习惯性地先等等。如今,我的尝试概率跟试错成本成反比,譬如买车,新能源车如雨后春笋,我宁愿先等等,至少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检验。而买手机的话,试试新机型的成本较小,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机嘛,大不了换台手机。时间对中年人来说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实在不想在烂作品上浪费生命,试错成本太高,索性看点“保守”的。视听作品如此,社会制度或许也如此,实在是怕折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