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不丢人!彭凯平爆3招解决,普通人跟死亡焦虑说再见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深夜刷手机刷到一半,突然冒出“人早晚得走”的念头,瞬间心里发慌,睡意全无。
看到路边的墓地会下意识绕着走,刷到生死相关的新闻赶紧划走,就连买房选房,只要听说小区附近有坟地,立马就pass。
说句实在话,这种不安真不是胆小,而是刻在咱们人类骨子里的死亡焦虑,地球上就咱们人类,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种认知带来的慌,甩都甩不掉。
中国积极心理学第一人彭凯平,用他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告诉咱们:焦虑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对应对的法子。
他从北极圈看到的生命循环,到实验室里的实打实数据,再到2025年刚出炉的中国人幸福感报告,都在说一个理儿:对抗死亡焦虑,说到底就是把活着的日子过出滋味、活出意义。
里你发现没,咱们生活里好多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都在跟死亡焦虑“躲猫猫”。
有人买房时,宁愿多花点钱,也坚决不选靠近殡仪馆、墓地的楼盘;看到路边动物的尸体,会赶紧移开视线,甚至加快脚步;家里长辈聊到身后事,也会下意识打断,说“别瞎想这些不吉利的”。
这些下意识的回避,在心理学上叫“近端防御机制”,说白了就是用躲的方式,暂时让自己不心慌。
但彭凯平提醒咱们,这种法子治标不治本,还容易触发“白熊效应”,你越想躲开某个念头,它越在你脑子里打转,甩都甩不掉。
彭凯平之前去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旅行,那地方的经历让他特别有感触。
他既被极地那些顶着严寒绽放的五颜六色花朵震撼,也被随处可见的动物骸骨触动。
那些骸骨看着凄凉,但随行的科学家告诉他,这些逝去的生命,最终都会变成养分,滋养新的动植物生长。
这让他一下子想明白:自然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死亡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
这个感悟,也被2025年9月清华大学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给印证了。
这份覆盖全国五万样本的报告显示,咱们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是70分,身体幸福感72分,心理幸福感71分,看着都还行,但社交幸福感只有66分,而且真正重视它的人,连三成还不到,只有24.3%。
很多人天天忙着挣钱、拼事业,却忘了最能对抗焦虑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连结。
从另一个角度看,死亡焦虑也不全是坏事。
彭凯平的研究就发现,这种藏在心底的慌,其实是咱们行动的隐形驱动力。
它让咱们更珍惜眼前的日子,也逼着咱们去琢磨“人活着到底图啥”,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既然躲是躲不掉了,那该怎么破解死亡焦虑?彭凯平总结了三种科学又好操作的防御招儿,每一种都有实打实的研究撑着,普通人照着做就行。
第一招:终端防御,亲密关系是定心丸。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子。
哈佛大学花了85年做的成人研究早就证实了,那些家庭和睦、朋友真心的人,不仅活得更久,身体也更健康,日子过得也更舒心。
![]()
2025年的幸福感报告也补充说,家庭关系和谐的人,心理幸福感比其他人高出12分。
彭凯平解释说,当咱们跟亲人、爱人、真心朋友待在一起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物质,这玩意儿被称为“爱的激素”,能直接冲掉焦虑,让人心里踏踏实实的。
就像80岁老人说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陪你唠家常、不计较你有没有钱、也不图回报的人,有这么几个真心人在身边,心里自然安稳。
第二招:远端防御,积极自我+文化认同。
咱们常说“给自己壮胆”,其实就是在提升积极自我意识。
觉得自己有价值、活得有尊严,心里的慌劲儿自然就弱了。
彭凯平在2025年4月发布的新书《企业的品格》里也提到,那些能长久走下去的企业,经营者都有“三心”,定心、慎心、仁心,这跟咱们个人对抗焦虑是一个道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守住做人的底线,多帮别人做点小事,心理就会越来越强大。
而文化认同,能让咱们找到“不朽”的感觉。
咱们老祖宗说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就是最棒的心理支撑。
2025年7月的全球心理健康暑期学校上,彭凯平也强调,认同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会让人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这种归属感能帮咱们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不再纠结于“早晚得走”这事儿。
第三招:近端防御,正视它,反而不慌了。
彭凯平不建议咱们彻底回避死亡话题,而是偶尔正视它。
就像他在2025年5月发的一条短视频里说的,“接纳负面情绪是改变的第一步”,这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好多网友评论说“终于有人敢说大实话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么慌”。
其实偶尔想想死亡这事儿,反而能让咱们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啥,哪些人值得珍惜,哪些事值得去做,哪些东西其实根本没必要纠结。
破解焦虑的终极答案,还是得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彭凯平提出的“四个连接”,就是普通人能轻松上手的实操方法,还能帮你找到“福流”状态,那种做事的时候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做完之后心里特别满足的感觉。
第一,和自然连接。
咱们本来就来自自然,回到自然里就能充电。
彭凯平建议大家多出门走走,别总闷在屋里刷手机。
清晨推开窗户,闻闻泥土和花草的香气;周末去公园散散步,看看枝头的鸟儿,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
或者爬爬山,看看远处的风景,你会发现,在宏大的自然面前,那些纠结的小事、心里的慌劲儿,都会变得特别渺小。
自然的循环往复,会让你明白生命的真谛,心里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
第二,和身体连接。
人天生就是“动”物,不是“躺”物。
彭凯平在2025年4月四川天府新区的青少年讲座上就说过,只要动起来10分钟,大脑就会分泌让人开心的化学物质。
不用非得去健身房撸铁,跑跑步、跳跳绳、打打羽毛球,甚至只是饭后走半小时,都能有效缓解焦虑。
就像2025年幸福感报告里说的,“动起来,更幸福”,在运动中还能体验到“福流”,一举两得。
第三,和他人连结。
这不仅是跟亲人朋友相处,还包括日常的善意互动。
彭凯平参与的“远山博学课”,通过直播让64万乡村师生接触到各界专家,这种知识传递和情感陪伴,让双方都觉得日子过得有意义。
平时在小区里跟邻居打个招呼,坐公交时给老人让个座,工作中帮同事搭把手,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心里也会更踏实。
就像80岁老人说的,谁对你好,你记在心上;谁让你寒心,就别委屈自己,精简社交,珍惜真情就好。
第四,和内心连接。
多问问自己“我真正喜欢啥”“做啥事儿能让我开心”“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啥”。
彭凯平在2025年11月和全球知名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对谈时也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幸福的基础。
每天花5分钟写“意义日记”,记录下当天让自己感动的小事,可能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可能是吃到了一顿好吃的,可能是完成了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慢慢就会找到生命的方向。
当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进入“福流”状态,就会忘了时间、忘了焦虑,这就是最棒的生活状态。
人终有一死,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再怎么躲也躲不掉。
但咱们能改变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是活着的日子怎么过。
死亡焦虑不是敌人,而是提醒咱们珍惜生活的信号。
不用回避,不用恐慌,有真心的亲密关系给你撑腰,有积极的自我认知给你鼓劲,有文化认同给你找根,再通过四个连接找到生活的意义,日子自然就过得有滋味。
说白了,对抗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活着的每一天都过好。
爱你想爱的人,做你想做的事,不纠结于过去,不害怕未来,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福流”。
![]()
这样就算终点迟早会来,也能笑着说一句:这辈子,没白活,值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