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场原本看似平常的国际论坛上,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没有选择“外交辞令”,而是当场回怼了一位西方记者。
后者提出的问题看似关心中国发展背后的代价,实则充满偏见的标签被一股脑地贴在了中国身上。
但马凯硕没有绕弯子,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了你对中国模式的无知。一句话,火力全开,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把“西方如何看中国”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重新摆上了国际舆论的桌面。
![]()
成绩摆在那里,偏见打不动
马凯硕的回击并不是情绪发泄,而是一张张白纸黑字的数据支撑起的“理性输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速度,不靠殖民、没抢资源,全凭改革开放和制度设计,走的是和平崛起的路子。
结果也很清楚: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中心、年均数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些成就,哪一项不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西方说中国“高压治理”,可2019年有1.39亿中国人出国旅游,绝大多数都自己回来了。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难道不是对国家制度最真实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没有像部分西方国家那样,在环境问题上打一手好算盘。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新能源投资,中国是全球植树最多的国家之一,绿化面积甚至比比利时国土都大。
![]()
反观美国,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嘴上说得响,行动上却“脚底抹油”。
再说“意识形态僵化”这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中国人用的是自己的方法治理自己的国家。制度有没有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如果真像某些西方人说的那样,那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大?为什么全球最有活力的创业市场出现在深圳、杭州,而不是硅谷?
所以马凯硕才说,你质疑中国发展背后的“代价”,其实是没搞清楚问题本身。你把自己的恐惧和偏见投射在别人身上,然后反过来当成“道德优越”的证据。这不是讨论问题,而是自说自话。
![]()
民主不等于投票,制度成败看治理
马凯硕这番话之所以在国际舆论中引发共鸣,不只是因为他敢说,更因为他说的有理。西方民主制度这几年过得并不如意。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美国大选,民主看上去还在运转,但结果越来越像是“选热闹不选效果”。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英国脱欧。公投完了,很多人才去谷歌上搜“脱欧到底意味着啥”。这不就像是考完试才看教材?美国民主也没好到哪去。
2024年美国大选,“特朗普vs拜登”的局面又来了,选民们一边嫌弃,一边无奈投票,成了“比烂游戏”。两党斗来斗去,政策变来变去,政府关门、预算卡壳、移民失控……民众越来越没信心,民主变成了一种“制度幻觉”。
![]()
而中国的制度逻辑完全不同。不是靠“每四年一次的选票”,而是靠“持续不断的规划和执行”。马凯硕曾多次强调,中国的成功,在于它能制定几十年的发展蓝图,并一步步落地。比如“一带一路”,不是一届政府的选举口号,而是跨越十几年的国家战略。
印尼雅万高铁、非洲基础设施援建,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了区域经济整合,也让南方国家看到,原来发展不一定非得走西方那条老路。
西方媒体喜欢拿“民主”当标尺,可现实是,这个标尺已经严重变形。民主如果不能解决分裂、不能带来公平、不能提供治理能力,那它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中国模式的关键在于“能做事、做成事”,这在当今全球治理困境中,显得格外稀缺。
![]()
谁来定义成功?不是话语权,而是结果
马凯硕的怒怼,其实直指一个更核心的问题:谁有权定义“成功国家”的标准?长期以来,西方话语权占据主导,凡是不符合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的国家,都被贴上“非民主”“不自由”的标签。可问题是,标签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制度优越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从高铁、5G到数字支付,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这些成果不是靠制度宣传,而是靠国家执行力和人民勤奋干出来的。当西方国家还在为医保、种族、移民争吵不休时,中国已经在讨论人工智能和低碳转型。
在这个背景下,马凯硕的回应其实是一种提醒:世界不是只有一套发展模板,西方的路不是唯一的路。他曾经说过,“如果西方真心希望中国变得更好,那就应该先了解它,而不是攻击它”。这话说得不重,却很准。
![]()
更深层的问题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惰性。他们习惯了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习惯了用“异类”的眼光解读中国的一切成就。这种思维方式,既懒惰又傲慢。
马凯硕用事实和逻辑拆解了这种傲慢。他没有为中国辩护,而是为“多样性”辩护。就像他说的,“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真正的国际理解,不是统一标准,而是尊重差异。
![]()
马凯硕的这一番怒怼,不只是一次语言上的反击,更是一次认知上的“拨乱反正”。他用平实的语言和扎实的事实,打破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模式不是完美的,但它真实、有效、可持续;不是靠宣传塑造出来的,而是靠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撑起来的。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它叫什么名字,而在于它能不能解决问题。马凯硕的这场“硬怼”,让人们重新去思考一个古老却重要的问题:谁来定义进步?谁配评判别人?
或许答案很简单:看结果,不看偏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