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湖北宜昌举行。会上不仅见证了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下水、长江中游首个“船电分离式”充换电运输航线启运,还发布了绿色智能船舶规范标准、绿色能源发展团体标准。继新能源汽车行业站上风口后,我国航运业也迎来向零碳转型的浪潮。
01
减碳背景下的路线分化
船运行业的碳排放量远高于铁路内燃机车,减排空间明显,因此航运减碳一直是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之一。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和欧洲议会估算,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长50%至250%,占全球总排放的17%。
而据我国生态环境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非道路移动源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攀升至535万吨,其中船舶排放的占比高达35.7%,成为急需减碳转型的关键领域。
![]()
大会期间举行了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下水及命名仪式
信达证券于2024年9月发布的《新能源船舶行业专题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船舶依然以传统燃料为主,但清洁能源的替代潜力大,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按照动力类型,新能源船舶可替代燃料大致分为绿色甲醇、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氨、氢、锂电等,其中绿色甲醇和LNG等比较适配远洋船舶,锂电因续航因素限制,更适合内河船舶。
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对航行距离、能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且精准的考量。针对各类新能源的特点和实际应用需求,我国航运减碳转型遵循复合路线,逐渐摸索出一条基于场景适配的阶梯式发展道路。
02
内河航运
电动主导的规模化突破
内河航运的特点是航线固定、航程较短、靠港频繁,这为新能源船舶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天然试验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于今年9月最新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超过1000艘,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规模化应用。长江干线新能源船舶中电动船的市场渗透率正加速提高。
技术成熟度的快速提升是电动船舶占据内河市场的核心支撑。
![]()
湘江绿电001号
例如,几个月前在长沙集星集装箱码头正式启航的“湘江绿电001号”,实现了88米标准过闸纯电动船型设计突破,集装箱装载量居全国同类船舶之首,解决了载重与过闸不可兼得的痼疾。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轻量化材料和结构拓扑优化,使船体钢料重量大幅降低。
核心动力方面则采用湘电集团的综合电力系统应用,通过电机、电控、电池等三大核心组件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大幅提升了系统整体效能,最高航速可达10节,纯电续航里程可达180公里,完全满足长江支流短途运输需求。同时,预计可实现年减排CO₂约900吨。
更具突破性的是换电模式的落地。
全球首艘标准模块电池换电船“河豚蔚蓝01”不久前刚刚完成定型试验,成功实现30分钟快速换电补能,使单日运营效率较传统燃油船提升一倍,直接缓解了港口的拥堵压力。其首创的“船车储”共享电池体系,让标准化电池包可以在船舶、港口重卡、储能设备间自由切换,省去了配置环节的麻烦,实现了产业链的能源协同利用。
![]()
“河豚蔚蓝01”完成定型试验
上文提到的“葛洲坝”号也在巨型体量的基础上采用了快速充换电模式,配备12组锂电池箱式电源,可实现500公里的续航里程,打破了纯电动船舶“载重低、续航短”的行业瓶颈,可完全适配长江流域大宗货物运输需求。
比起汽车换电站需要布局全国网络,船舶换电仅需聚焦特定航线,范围较小,可降低初期投资风险和运营调度的难度,便于构建 “港口—换电站—船舶” 的闭环管理系统,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可行性都更高。
03
远洋领域
氨燃料引领的零碳攻坚
远洋航运因航程漫长、载重巨大、补给困难等因素,对燃料的能量密度和零碳属性提出了远超内河航运的要求。氨燃料凭借独特优势成为行业公认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
从技术原理拆解,氨(NH₃)由氮和氢组成,燃烧时仅产生氮气(N₂)和水(H₂O),完全不含碳元素,若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与空气中的氮气合成(绿氨),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趋近于零,是目前唯一能在远洋长航程场景下实现完全脱碳的燃料选项,可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以上,完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要求。
![]()
伦敦当地时间10月1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闭幕。《全球航运净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协议,经过长达一周的激烈讨论,最终并未形成决议,将表决时间再推迟一年。
更关键的是,液氨不仅是燃料,更是高效的氢储运载体。因为比起液氢,它的体积能量密度更高,且液化条件温和,储运成本仅为液氢的1/5左右。这一特性使绿氨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航运业的关键枢纽。
具体而言,就是风光发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再转化为液氨储存运输,最终在船上燃烧或裂解为氢驱动燃料电池,形成闭环零碳能源系统,这就相当于为船舶提供了移动储能单元。
不过,当前氨燃料远洋船舶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绿氨产能不足,双碳背景下未来氨需求量还将大幅提升,我国正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氨项目,预计到2030年绿氨产能将突破关键量级,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半数;二是加注设施缺失,中国船级社正加快联合港口企业制定氨加注设施标准。
从长江上的电动货船到大洋中的烧氨巨轮,新能源船舶按照场景需求的阶梯式发展,既让内河电动化依托短航程优势规避了电池能量密度限制,又通过远洋氨燃料布局提前卡位零碳未来,形成了近可落地、远有战略的布局。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与生态不断完善,这条“场景适配、阶梯推进”路线,不仅会推动中国航运业实现绿色转型,更将为全球航运脱碳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
微信订阅
欢迎邮局订阅2026年《电脑报》
订阅代号:77-19
全年订价:400.00元 零售单价:8元
邮局服务热线:11185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