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蔗、椰树、烟草在田地里长势良好,本应是丰收的好年景。可田地里的农民却满脸愁容,他们衣衫破旧、面黄肌瘦,连下一顿饭在哪里都发愁。这,就是20世纪前半叶菲律宾的真实写照。
自美西战争结束,近百年来菲律宾一直活在美国阴影下。按说被头号强国庇护这么久,日子该过得不错吧?可菲律宾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美国为何不愿真心扶持菲律宾呢?
其实,在美国人操控下,菲律宾早成了西方殖民者精心培育的经济怪胎。当年西班牙的辉煌已成历史,可盘踞在古巴和菲律宾的西班牙人,还做着重现往日荣光的美梦。而美国这个后起之秀,早把西班牙当成争夺殖民地的突破口。
![]()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战火从美洲烧到亚洲。5月1日美国舰队从中国香港出发,在马尼拉湾大败西班牙舰队;3个月后美军占领马尼拉。10月美西签订《美西巴黎和约》,菲律宾从此易主。美国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时任总统麦金莱要求与会代表:"美国至少要掌控吕宋岛全部。"占领菲律宾后,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打造菲律宾政治体系。但实际上,菲律宾人的三项权利都攥在美国人手里。披着民主外衣的政治操控,是美国给菲律宾设的第一个圈套。
在立法上,菲律宾委员会与菲律宾议会充当上下两院。菲律宾委员会由美国总统直接委任;菲律宾议会虽由菲律宾人选举产生,但选举人资格条件极为苛刻,只有极少数本土精英能竞选议员。更关键的是,议会通过的文件需经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审批,美国参议院还能随意修改。行政方面,菲律宾政务由总督总揽,美国总统经参议院审批后任免正副总督及各部长,这些官员实际上对美国总统和美国参议院负责。司法上,菲律宾各法院由美菲人员共同组成,法官由美国总统提名、参议院审核任命,美国相关法院对菲律宾法院判决有复审权。所谓三权分立,本质就是向宗主国集权。为安抚菲律宾人,《菲律宾法案》规定菲律宾两院可各自向华盛顿派驻一名专员,享受众议院待遇却无投票权。这表明菲律宾地位远不及美国一个州。即便后来菲律宾成为自治领,乃至名义上独立,与美国地位仍不平等。
![]()
1935年奎松当选菲律宾首任总统。此时美国已承认菲律宾自治与未来独立权利,但在美国驻菲律宾高级专员劝说下,时任总统罗斯福只同意在奎松就职典礼上鸣19响礼炮,而非国家元首应有的21响。即便总督一职撤销,高级专员、特使及战时美国军事将领仍掌握菲律宾最高权力。麦克阿瑟就曾对助手说:"只有我能掌控菲律宾。"
除了制度控制,美国还在菲律宾开设1000多所学校,教师多为美军士兵,专门向青少年教授英语、传播美国文化。阶级划分上沿用西班牙时代门阀制度,导致菲律宾至今"群雄割据"。即便1946年名义上独立,美国在当地仍像太上皇,美军在马尼拉等地设军事基地并行使司法管辖权;一系列协议让菲律宾经济高度绑定美国。控制政治只为将其变成经济附庸。
西班牙刚占领菲律宾时认为这片群岛资源难以支撑殖民建设,但因靠近中日等亚洲富国具有天然贸易优势。美国占领后资源掠夺变本加厉,菲律宾沦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1909年《佩恩-阿尔德里奇法》规定:美国出口菲律宾商品免税无限制;菲律宾出口美国商品则区别对待,美国不需要的菲律宾大米无优惠;蔗糖、烟草等紧俏商品虽有免税配额,但加工产品需外国原料占比低于20%才能免税,意味着美国只接纳菲律宾初加工产品。
![]()
美国资本涌入掀起了投资热潮。1914年到1939年,美国对菲私人投资从6400万美元激增至2.69亿美元,掌控60%工业份额和几乎整个金融业。当时菲律宾15家银行中,本土资本仅控制资产占比不足1%的两家。
美国资本对提升基建和工业水平毫无兴趣,主要用于开办制糖厂、榨油厂和兼并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殖民当局积极配合,1903年美国政府斥资724万美元从罗马教廷购得41万英亩土地,名义上分给菲律宾人,实则设苛刻条件使土地大多落入美国人和大地主手中。
土地开发导致中吕宋等地森林退化。农民失去打猎、砍柴等生计,被迫涌入种植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激增,粮食产量却持续下降,原本盛产稻米之地也需常年进口粮食。整个殖民时期农民运动不断,但经济作物推广从未停止。
多年经济剥削使菲律宾发展严重畸形。1910年到1920年,烟草、甘蔗、椰子种植面积大幅增长,稻米种植面积反低于西班牙统治末期。经济作物占出口产值90%以上,工业占比仅14.5%。
![]()
经济怪胎的另一面是深度依附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需求锐减导致菲律宾蔗糖、椰油价格分别暴跌75%和66%。1929年到1939年大萧条期间,麻和椰油价格再跌三分之二。独立初期菲律宾年年财政赤字,1940年资金缺口达2558.6万比索。
菲律宾虽曾尝试建立工业体系,但作为美国经济附庸转型困难。二战后短暂增长期,1946年到960年人均GDP从254美元增至573美元后,1982年经济戛然而止,此后十年年均增长率仅1.4%,多次负增长,未及发展便坠入中等收入陷阱。
60年代初第一波产业转移时,周边国家积极承接淘汰产业,菲律宾政府却保守错失良机。其工业基础薄弱,连进口替代工业化都未完成,遑论产业升级。
![]()
70年代末冒进发展导致债务膨胀:90亿美元能源计划、60亿美元工业项目及国企扩张,使1980年到1981年外债达58亿美元,从此陷入债务泥潭。
1983年阿基诺遇刺后外资锐减,本土工业衰败,外贸赤字从1986年2亿美元飙升至1990年40.2亿美元,经济再未恢复元气。菲律宾困境印证了小国难兼顾安全与富强。若不能摆脱美国深度影响,富强之路终是奢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