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菱站在公司落地窗前,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玻璃。
窗外是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而她身后,是堆满文件的办公桌。
“曙光”项目历经半年的鏖战,终于到了签约前夜。
这本该是她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是团队数百个日夜拼搏换来的果实。
可就在半小时前,她无意间推开那扇虚掩的休息室门时,听见了足以颠覆一切的对话。
袁总那熟悉的笑声,马副总精明的算计,卢总监附和的腔调。
他们谈论的不是项目前景,不是团队嘉奖,而是如何将她那份丰厚的奖金“合理”地分摊、消化。
字字句句,像淬了冰的针,扎进她耳膜。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白雾在玻璃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痕迹。
庆功宴即将开始,那是一场为她准备的“鸿门宴”。
她需要微笑,需要举杯,需要扮演那个对公司感恩戴德的功臣。
而心底某个角落,一个冷静的声音正在盘算,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正在黑暗中缓缓铺开。
悬念如同暗流,在她平静的面容下悄然涌动。
今晚之后,一切都将改变。而那些人,还一无所知。
![]()
01
键盘敲击声在深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如同密集的雨点。
杨乐菱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视线从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移开。
办公室只剩下她这一盏灯还亮着,窗外早已是万家灯火。
“乐菱姐,参数校准完成了,最终测试通过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八。”
于烨伟顶着两个黑眼圈,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却难掩兴奋。
他把刚打印出来的报告轻轻放在杨乐菱手边。
杨乐菱拿起报告,指尖因长时间握笔有些僵硬,但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关键数据。
“曙光”项目是她入职这家公司以来带领的最重要项目,关乎公司未来三年在智能交互领域的布局。
半年前接手时,团队里不乏质疑的声音,认为她太年轻,压不住阵脚。
她没辩解,只是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一遍遍调试,一次次推翻重来。
“辛苦了,烨伟。”杨乐菱的声音温和却有力,“让大家再把汇报材料的最后部分核对一遍,尤其是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那几页。”
于烨伟点头:“放心,都盯着呢。兄弟们拼了这么久,就等明天一锤定音了。”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听说袁总对这次签约非常重视,对方公司老总也会亲自来。”
杨乐菱淡淡笑了笑,没接话。
重视是自然的,“曙光”一旦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可观利润,更是行业内的标杆地位。
她起身给自己接了杯温水,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城市霓虹勾勒出冰冷的线条,玻璃映出她略显单薄却站得笔直的身影。
这半年,她几乎把公司当成了家。
团队成员们也一样,于烨伟好几次直接睡在实验室的沙发上。
付出总有回报,这是她一直相信的准则。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保洁阿姨探进头:“杨经理,还没走啊?就剩你们这儿了。”
“马上就好,阿姨您先打扫别处,我们走的时候带上门。”杨乐菱回头应道。
保洁阿姨感叹了一句:“你们真辛苦,不过公司肯定不会亏待你们的。”
杨乐菱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因这句朴素的安慰泛起一丝微澜。
于烨伟和其他几个团队成员还在小声讨论着明天的细节,气氛紧张又充满期待。
杨乐菱坐回电脑前,再次打开明天要给投资方展示的PPT。
每一个动画效果,每一段讲解词,她都要求做到完美。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战斗,是整个团队的心血。
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男友萧睿渊发来的消息:“还没结束?给你点了宵夜,送到公司楼下了,记得拿。”
简短的文字,却让她心头一暖。
她回复:“快了,谢谢。明天签约后好好庆祝。”
放下手机,她深吸一口气,将最后一点疲惫驱散。
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眼神坚定。
02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桌投下斑驳的光影。
投影仪的光束打在幕布上,杨乐菱站在前面,身姿挺拔,语速平稳。
“……这就是‘曙光’项目的核心价值,我们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延迟问题,更在用户体验上实现了突破。”
她的讲解清晰有力,关键数据信手拈来,面对投资方代表接连抛出的尖锐问题,应对自如。
袁宏伟总经理坐在主位,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不时微微颔首。
坐在他旁边的副总马林,则更多时间是在观察投资方的反应,手指无声地轻敲着桌面。
财务总监卢冬梅偶尔低头记录几个数字,神色严谨。
演示结束那一刻,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随即,投资方的负责人带头鼓起了掌,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非常精彩,杨经理。技术扎实,前景清晰。我们很期待接下来的合作。”
袁宏伟立刻笑着接话:“李总放心,我们星辉科技一定会集中最优资源,确保‘曙光’项目顺利落地。”
会议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送走投资方,袁宏伟拍了拍杨乐菱的肩膀,声音洪亮:“乐菱啊,干得漂亮!给公司立了大功!”
马林也笑着附和:“是啊,这次多亏了乐菱和她团队的努力。”
卢冬梅推了推眼镜,语气公事公办:“项目预算和回报率测算都很理想,财务这边会全力配合。”
杨乐菱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一一回应。
心里却清楚,这些赞扬背后,有多少是真心,有多少是场面话,还需要时间检验。
回到项目组所在的区域,早已等候多时的团队成员立刻围了上来。
于烨伟迫不及待地问:“乐菱姐,怎么样?对方怎么说?”
看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杨乐菱露出了这些天来最轻松的笑容:“初步意向很好,接下来就是细节谈判和正式签约了。”
短暂的寂静后,办公室里爆发出小小的欢呼声。
几个年轻员工甚至激动地击掌相庆。
半年的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今晚我请客,地方随便挑!”于烨伟大声提议,引来一片附和。
杨乐菱笑着点头:“好,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是该放松一下。”
她走到自己的工位,拿出手机,给萧睿渊发了条信息:“初步通过了,大家都很高兴。”
萧睿渊几乎秒回:“恭喜!就知道你一定行。晚上庆祝?”
杨乐菱回复:“团队有聚餐,晚点联系你。”
放下手机,她看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心情却不像团队成员那样全然放松。
公司高层的态度,看似热情,却总让她感觉隔着一层什么。
尤其是马林副总那双精明的眼睛,每次扫过她时,都像是在评估一件物品的价值。
还有卢总监,永远把成本和回报挂在嘴边。
她甩甩头,试图驱散这些不必要的疑虑。
也许只是自己太敏感了,项目成功对大家都是好事。
于烨伟凑过来,压低声音:“乐菱姐,听说这次项目奖金会很丰厚,袁总在会上提过。”
杨乐菱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公司不会亏待大家的,先把签约这最后一关打好。”
于烨伟嘿嘿一笑:“那是自然,跟着乐菱姐干,有奔头!”
看着他充满干劲的背影,杨乐菱心里那丝隐约的不安,却又悄然浮现。
![]()
03
三天后,公司内部通知群发了一封邮件。
袁宏伟总经理亲自签署,内容是表彰“曙光”项目组取得的重大突破。
邮件里用了不少溢美之词,并宣布将于周五晚上举办内部庆功会,要求相关部门骨干员工全部参加。
邮件最后强调,公司将对该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
邮件一发,项目组更是沉浸在一种节日般的氛围里。
于烨伟拿着手机,挨个给组员看邮件,咧着嘴笑:“瞧见没?重奖!袁总亲口说的!”
其他员工也纷纷议论着,猜测奖金数额,讨论着庆功会穿什么。
杨乐菱也被这种情绪感染,暂时放下了疑虑。
下午,袁宏伟让秘书通知她到总经理办公室一趟。
推门进去时,袁宏伟正站在窗边讲电话,语气爽朗。
见她进来,他很快结束了通话,热情地招呼她坐下。
“乐菱啊,坐。这次‘曙光’项目,你居功至伟!”袁宏伟亲自给她倒了杯茶。
杨乐菱欠身接过:“袁总过奖了,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哎,不用谦虚。”袁宏伟摆摆手,在她对面的沙发坐下,“你的能力,我和马总、卢总监都看在眼里。
公司正要发展,就需要你这样敢打敢拼的年轻骨干。”
他话锋一转,谈到庆功会:“周五的晚会,你要准备一下,代表项目组讲几句。到时候还有重要客户来,正好展示一下我们星辉的实力和人才。”
杨乐菱点头:“好的,袁总,我会准备。”
袁宏伟满意地笑了笑,身子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关于奖励,你放心,公司绝不会亏待功臣。
等项目正式签约,奖金就会到位,保证让你们团队满意。”
他的语气十分诚恳,眼神里充满了赞赏和期许。
若在平时,杨乐菱会为此感到振奋。
但此刻,看着他笑容可掬的脸,不知为何,她忽然想起上次高层会议时,马林和卢冬梅交换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那眼神一闪而过,却像一根细微的刺。
她压下心头的异样,保持着职业化的微笑:“谢谢袁总,我们会继续努力。”
离开总经理办公室,在走廊上正好遇到马林和卢冬梅并肩走来。
马林笑着打招呼:“乐菱,刚和袁总汇报工作?袁总肯定又把你好好表扬了一番吧?”
卢冬梅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庆功会好好准备,你是主角。”
杨乐菱微笑着回应,侧身让两人走过。
擦肩而过时,她似乎听到卢冬梅用极低的声音对马林说了一句:“……数额不小,得好好合计……”
马林轻轻“嗯”了一声。
声音很轻,很快消散在走廊的空气里。
杨乐菱脚步未停,心下却是一动。
合计什么?是庆功会的细节,还是别的?
她回到自己的工位,看着电脑屏幕上“曙光”项目的标志,一个清晰的齿轮图案,寓意着推动行业进步。
她希望,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能像这个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得到它应有的回报。
04
周五傍晚,公司包下了一家高级酒店的多功能厅。
水晶灯流光溢彩,巨大的“庆祝‘曙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横幅悬挂在舞台中央。
长桌上摆满了精致的冷餐、水果和酒水。
同事们盛装出席,三五成群地寒暄交谈,气氛热烈。
杨乐菱穿了一套得体的深色西装套裙,略施淡妆,显得干练而不失柔美。
作为主角,她一进场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不断有同事过来道贺。
袁宏伟、马林、卢冬梅等高层悉数到场,穿梭在人群中,谈笑风生。
于烨伟和项目组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兴奋地打量着会场,脸上洋溢着自豪。
“乐菱姐,今天这排场真大!”于烨伟端着一杯果汁凑过来,“看来公司这次是真舍得下本钱。”
杨乐菱笑了笑,接过服务生递来的香槟,浅浅抿了一口。
酒液冰凉,带着微涩的甜。
她目光扫过会场,看到袁宏伟正和几位重要客户相谈甚欢,马林和卢冬梅陪在左右。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一场标准意义上的成功庆功会。
宴会进行到一半,杨乐菱觉得有些闷,想到旁边的休息室透透气。
休息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亮着灯,但很安静。
她以为没人,便轻轻推开门。
脚步却在迈进去的瞬间顿住了。
休息室内侧的小阳台上,背对着门口,站着三个熟悉的身影——袁宏伟、马林、卢冬梅。
他们似乎以为室内无人,谈话声并未刻意压低。
“……奖金分配方案,初步就这样定了吧?”这是马林的声音,带着他一贯的精明算计。
袁宏伟“嗯”了一声:“杨乐菱个人这部分,数额确实不小。直接发下去,怕其他项目组有想法,也怕她年轻人一下子把握不住。”
卢冬梅接话,语气冷静得像在分析报表:“按照惯例,可以分拆一下。
一部分以团队激励基金的形式,由公司统筹,用于后续项目。
另一部分,折算成公司期权,分三年行权。
这样既能稳住团队,也能绑定核心人才。”
马林轻笑一声:“卢总监考虑得周到。不过期权这部分,行权条件我们可以设置得……灵活一些。毕竟市场有波动,未来三年的事,谁说得准呢?”
袁宏伟似乎沉吟了一下:“乐菱这丫头,能力是有,就是性子还有点独。
这次项目,她功劳最大,但也不能让她觉得离了公司就寸步难行。
适当平衡一下,对她长远发展也有好处。”
“袁总说得是。”马林附和,“年轻人,需要磨砺。
况且,技术是团队的成果,公司也投入了大量资源。
个人奖金占比过高,确实不合适。
我们这样调整,也是从大局出发。”
卢冬梅补充:“财务上这样操作也更稳妥。对外可以说,是为了避免团队成员间因奖金差距过大产生矛盾,显得公司管理人性化。”
三人的话语,像一把把冰冷的刻刀,精准地剔除着本属于她的利益,还包裹着“为你好”、“顾大局”的华丽外衣。
杨乐菱站在门内的阴影里,全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指尖冰凉,握着酒杯的指节微微泛白。
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每一下都撞击着震惊和逐渐升腾的怒火。
她听着他们用轻松甚至略带得意的语气,瓜分着她应得的奖励,规划着如何用最小代价“绑定”她。
那些台上的赞扬,当面的承诺,此刻听起来如此讽刺。
她没有动,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无声的幽灵,窥见了这场精心策划的虚伪。
几秒钟后,她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休息室,轻轻带上门,仿佛从未进去过。
脸上重新挂上得体的微笑,走回喧嚣的宴会厅。
只是那笑容底下,有什么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
05
庆功会还在继续,音乐悠扬,笑语喧哗。
杨乐菱穿梭在人群中,举杯、微笑、应对着各式各样的祝贺。
表面看来,她依旧是那个冷静出色的项目经理,是今晚当之无愧的主角。
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深处已是波涛汹涌。
刚才听到的对话,每一个字都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
“数额不小……怕她年轻人把握不住。”
“折算成期权,分三年行权……行权条件灵活一些。”
“性子独……需要磨砺……不能让她觉得离了公司就寸步难行。”
原来,所谓的“重奖”,所谓的“不会亏待”,不过是高层们权衡利弊后,一场精心设计的分配游戏。
她的付出,她的成绩,在这些人眼里,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公平回报,而是如何以最低成本进行“管控”和“绑定”。
一股冰冷的怒意从心底升起,但很快被她强行压了下去。
现在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
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她需要冷静,需要仔细分析眼前的形势。
公司高层的这种态度,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某种惯常思维。
这意味着,即使她此刻冲进去对峙,结果很可能不是争取到公平,而是被扣上“不顾大局”、“斤斤计较”的帽子。
甚至可能影响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奖励。
袁宏伟、马林、卢冬梅,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而她,只是一个“能力出色但需要磨砺”的员工。
力量对比悬殊。
硬碰硬,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她走到餐台边,夹了几块水果,动作看起来从容不迫。
大脑却在飞速运转。
“曙光”项目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核心算法和即将签署的合同。
技术方案在她和于烨伟等核心成员脑子里,关键数据和技术路径,她掌握得最全面。
合同虽然尚未正式签署,但主要条款已基本敲定,只待最后走流程。
如果……如果公司高层是这样的态度,她还有没有必要留在这里,继续为他们创造价值?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暗夜中的火花,骤然闪现。
她想起男友萧睿渊所在的辰星科技,一直是星辉在智能交互领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萧睿渊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地挖角,说她留在星辉是“明珠暗投”。
当时她只当是玩笑,一心想着在星辉做出成绩。
现在想来,或许那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至少,辰星科技以技术导向和善待人才闻名。
她不动声色地拿出手机,给萧睿渊发了条简短的消息:“庆功会快结束了,有点累。”
萧睿渊很快回复:“正常,高度紧张后的松弛。等你结束我去接你?”
杨乐菱回了个“好”字。
放下手机,她抬眼望向会场中央。
袁宏伟正端着酒杯,意气风发地发表即兴讲话,再次高度赞扬项目组的贡献。
马林和卢冬梅站在他两侧,面带微笑地鼓着掌。
台下的人们仰望着他们,脸上带着羡慕和敬畏。
杨乐菱也轻轻拍着手,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眼神却愈发清明和坚定。
这场戏,还没到落幕的时候。
她需要耐心,需要更周密的计划。
06
晚会接近尾声,气氛愈加热烈。
袁宏伟在众人的起哄下,再次邀请杨乐菱上台讲几句。
聚光灯打在她身上,台下是无数双眼睛。
杨乐菱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台。
她接过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在袁宏伟等人脸上短暂停留,看到的是毫无破绽的鼓励笑容。
“谢谢袁总,谢谢公司给予的机会和平台。”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稳定。
“首先,我想说的是,‘曙光’项目的成功,绝非我一人之功。”
她看向台下项目团队所在的方向,于烨伟等人立刻挺直了腰板。
“是团队里每一位成员,这半年来废寝忘食、通力合作的结果。没有他们的专业、执着和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曙光’。”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团队成员们尤其激动。
杨乐菱继续说着,语气真诚,感谢公司支持,展望项目未来。
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功劳属于集体,也不失个人风采。
她只字未提奖金,未提个人回报,仿佛那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份“识大体”和“冷静”,让台下的袁宏伟频频点头,面露赞许。
马林和卢冬梅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也松了口气。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
杨乐菱鞠躬下台,立刻被同事们围住。
她应对自如,脸上始终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微笑背后,是冰冷的决断。
趁着一个间隙,她借口去洗手间,走到了相对安静的走廊角落。
拿出手机,飞快地给萧睿渊发了一条信息,内容比之前多了几分郑重:“睿渊,有件事,想认真和你谈谈。关于未来发展的。”
这一次,萧睿渊的回复没有立刻到来。
几分钟后,手机震动,他的回复只有言简意赅的两个字:“电话?”
杨乐菱回:“不方便,晚点见面详谈。”
“好,老地方见。”萧睿渊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没再多问。
收起手机,杨乐菱看着镜中的自己。
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异常明亮,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冷静。
回到宴会厅,袁宏伟笑着招呼她:“乐菱,刚才讲得非常好!沉稳大气,很有大将之风!”
“袁总过奖了。”杨乐菱微微颔首。
马林也凑过来,举了举杯:“乐菱啊,接下来签约的事还要你多费心。等合同正式落地,公司一定给你们团队一个满意的交代。”
“马总放心,我会负责到底。”杨乐菱端起酒杯,与他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将杯中剩余的酒一饮而尽。
酒精划过喉咙,带来一丝灼热,却让她的头脑更加清醒。
这场“鸿门宴”,她陪他们吃完了。
戏,演足了。
接下来,该按照她自己的剧本走了。
![]()
07
接下来的几天,杨乐菱表现得一如既往,甚至比平时更加投入工作。
她亲自盯着“曙光”项目签约前的每一个细节,与技术团队反复核对数据,与法务部门沟通合同条款。
所有经她手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无可挑剔。
袁宏伟偶尔过问,得到的都是利好的汇报,十分满意。
马林和卢冬梅似乎也完全放下了戒心,认为那晚的谈话并未被察觉。
只有杨乐菱自己知道,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正在涌动。
她开始不动声色地整理“曙光”项目的核心资料。
并非简单拷贝,而是有选择性地梳理关键技术的逻辑框架、算法核心要点以及未来的迭代方向。
这些存在于她大脑和合法工作记录里的内容,是她专业能力的体现。
她确保所有操作都在公司权限范围内,不触碰任何机密红线。
同时,她更加频繁地与萧睿渊联系。
几次深入的交谈后,萧睿渊明白了她的意图和处境。
他没有过多追问细节,而是直接向她介绍了辰星科技的技术副总裁。
一次极其隐秘的会面,在一家僻静的茶室。
辰星的副总裁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气质儒雅的技术出身高管,名叫陈远。
他没有急于承诺高薪厚禄,而是详细询问了“曙光”项目的技术思路和杨乐菱对行业未来的看法。
杨乐菱侃侃而谈,既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也表达了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陈远眼中赞赏的神色越来越浓。
“杨经理,你的能力和我们辰星的发展理念非常契合。”陈远最终表态,“我们目前也在布局类似方向,但‘曙光’的某些思路确实独具匠心。
如果你愿意加入,辰星可以提供给你充分的技术主导权和资源支持,职位和待遇绝对会让你感受到诚意。”
他没有提及星辉公司的合同,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信。
杨乐菱知道,辰星看中的是她这个人,以及她所带来的技术理念和项目管理经验。
至于那份即将签署的合同,只是一个加速器,而非决定性因素。
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回到公司,她依旧忙碌着。
在于烨伟看来,乐菱姐为了确保签约万无一失,简直是事必躬亲。
“乐菱姐,这些细节交给我们就好,你休息一下。”于烨伟看着杨乐菱眼底淡淡的青色,忍不住劝道。
杨乐菱摇摇头:“最后关头了,不能出任何差错。签约前的准备会,都安排好了吗?”
“放心吧,都通知到了。对方公司代表明天上午到,签约仪式下午三点开始。”
杨乐菱点点头,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那份已经基本定稿的合同文件上。
最关键的一步,即将到来。
08
签约前日,公司气氛紧张而兴奋。
投资方代表团队上午抵达,杨乐菱带领核心团队成员参与了最后的技术对接会。
会议进展顺利,对方对星辉科技的准备工作和专业度表示高度认可。
下午,袁宏伟召集了最后一次内部协调会,确定签约仪式的流程细节。
会场布置、媒体邀请、嘉宾座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会议接近尾声时,杨乐菱提出了一个建议。
“袁总,马总,考虑到合同文件的重要性以及明天可能出现的临时调整,”她的语气平和而专业,“我建议将最终版本的电子和纸质合同,由我这边统一保管和负责最后的核对。
这样万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最快速度处理,确保仪式顺利进行。”
袁宏伟正在为明天的盛大场面感到志得意满,闻言不假思索地点头:“嗯,乐菱考虑得周到。你办事,我放心。就按你说的办。”
马林似乎想说什么,但看到袁宏伟已经拍板,而且杨乐菱的理由合情合理,便也点了点头:“也好,乐菱是最熟悉合同细节的人,由她负责最终版最合适。”
卢冬梅自然没有异议。
于是,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曙光”项目最终版合同,其保管权和最后的微小调整权限,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杨乐菱手中。
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她是项目经理,是项目的灵魂人物,由她来确保合同的完美收官,再正常不过。
散会后,杨乐菱回到办公室,反锁了门。
她打开电脑,连接加密硬盘,将最终版的合同文件拷贝了一份。
然后,她拿起那份精致的纸质合同,逐页仔细检查,确保每一处签名、每一个印章都清晰无误。
动作从容,眼神冷静。
做完这一切,她将纸质合同小心地放进一个专用的文件袋,锁进自己的抽屉。
电子版则在她个人的加密电脑上留下了备份。
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
明天,将是崭新的一天。
![]()
09
签约日。
星辉科技大厦一楼大厅被布置得格外隆重。
红色的地毯,巨大的背景板,穿着整齐的礼仪小姐,还有早早架起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
袁宏伟、马林、卢冬梅等公司高层悉数到场,穿着最正式的西装,脸上洋溢着志在必得的笑容。
投资方代表也已入座,双方寒暄着,气氛融洽而热烈。
仪式定在下午三点正式开始。
两点五十分,司仪已经开始热场,背景音乐舒缓大气。
袁宏伟看了看手表,微微蹙眉,低声问旁边的秘书:“乐菱呢?合同准备好了吗?马上要开始了。”
秘书赶紧回答:“刚联系过杨经理,她说最后核对一遍细节,马上就到。”
袁宏伟点点头,但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还是爬上了眉梢。
马林也凑过来:“不会出什么岔子吧?”
“应该不会,乐菱一向稳妥。”袁宏伟像是在安慰马林,也像是在安慰自己。
两点五十五分,杨乐菱依旧没有出现。
袁宏伟忍不住拿出手机,拨打杨乐菱的电话。
电话通了,但无人接听。
连续拨了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
会场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骚动,嘉宾们交头接耳,似乎在疑惑为何主角迟迟不出场。